许昌市涉外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2020-11-19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陈 勇/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涉外语言服务行业,指提供有偿及无偿涉外笔译和口译服务的本地化组织和机构构成的产业生态链,包括翻译公司及个体、高校外语专业等。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翻译”、“语言服务”或“英语/外语”为关键词进行查询,获得许昌涉外语言服务企业(简称为语服企业)注册信息;二是从国内主流分类信息网“58同城”及“百姓网”获得企业及个体补充信息。三是对许昌市注册翻译企业及2所许昌高校47名外语专业教师(包括英、日及俄语)进行电话访谈或问卷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四是网站数据。
一、许昌市涉外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
(一)企业建立及存续
企业的成立及存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行业的规模、发展及市场需求信息。目前,许昌在册语服企业共8家,其中6家存续(即在营、开业、在册),2家吊销,其存续时间则从6个月到7年不等。此外,上述企业最早于1993年5月,最晚于2017年7月成立,且目前存续的6家企业均成立于最近5年。这表明许昌外服行业起步较早,有一定市场需求,但市场规模小,发展缓慢。
另,在分类信息网“58同城”及“百姓网”,可检索到5家许昌语服企业和11名兼职从业者。然而,因其业务信息较为模糊,甚至前后矛盾,且未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故研究者认为其无法提供质量相对可靠的服务,未将其纳入调查范围。
(二)企业性质及规模
目前,许昌语服企业均为内资私营,其中83.3%经营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尽管除去个体经营的许昌快信达雅翻译服务社,其他企业均未公示从业人数,但其不超过50万的注册资本,且均被录入河南省小微企业名录,表明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够。
(三)企业地区分布
企业的地区分布往往受到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影响。许昌语服企业注册地主要集中在魏都区、东城区及建安区,与许昌位于上述三个区域的跨境电商综合园区分布情况保持了高度一致。
(四)企业数量变动分析
企业数量变动往往反映经济发展对相关行业的影响。2012-2014年,许昌进出口额逐年增长,分别为20.76亿美元、21.4亿美元及22.8亿美元,市场需求相应增加,语服企业数量相应增加,每年均有1家企业成立;2015-2016年,进出口额分别回落至19.1亿美元和17.7亿美元,无新增语服企业;2017年,进出口额增长至21.8亿美元,新增2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许昌语服企业易受当地经济环境影响的特点。
(五)业务范围
据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及网页宣传信息,许昌语服企业的主要业务为笔译,占60%;其他(包括培训、多语咨询、留学服务、会展服务等),占30%;口译,占10%。
另,33.3%的企业未明确业务语种;33.3%仅涉及英语业务;33.4%除涉及英、日、韩、德、法、俄等常见语种,还涉及瑞典、丹麦、希伯来、越南、马来西亚等数十小语种,但据“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资产总额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的国家认定标准,及企业注册信息,有夸大嫌疑或业务转包可能。
(六)业务资质及手段
目前,无许昌语服企业通过国际化标准组织(ISO)认证。对于从业者,企业也无专业、英语专业八级证、翻译资格证等硬性资质要求,而更注重其行业经历以及提供语服的实践能力。同时,核心的笔译业务主要依靠纸质词典辅助下的传统人工翻译。
尽管所有企业均在宣传广告及客户咨询中,一再强调对服务质量的重视,但在其提供语服的过程中更多依靠企业、从业者的自律和个人职业素养,因此,服务质量的稳定可靠性存在较大变数。
(七)关于许昌高校的涉外语言服务
许昌高校有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其外语专业教师提供英、日及俄语的涉外语言服务,分为志愿者工作和教师私人工作。前者见于政府或行业组织的涉外经贸或文化活动,如许昌学院“外语服务中心”的教师志愿先后为鄢陵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节、许昌市企业家沙龙、禹州钧瓷海外文宣、2017海外华裔青年“中国寻根之旅”春令营(国侨办主办,省外事侨务办承办)等活动提供了义务的笔译及口译服务。后者,主要因教师人际交往而进行无偿或有偿的笔译或口译服务。
鉴于许昌高校外语专业的专业优势和教师的学历优势,其语服质量高于当地企业,但易受本职教学工作的影响;同样,教师自律和个人职业素养,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定位不明,缺乏政策扶持
在顶层设计规划方面,作为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兴服务业,语言服务业未能包涵在《国家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之中。因此,涉外语言服务业并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应有重视,极少享受到扶持和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成本偏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缺少准入规则,本地协会缺失
中国翻译协会虽已推动制定了一系列的涉外语言服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但是无约束力。现行法律法规亦无设定企业和从业人员准入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难以保证企业服务质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没有组建本地行业协会,缺少协会的指导与协调,又导致造成行业的无序发展,甚至恶性竞争。
(三)经营观念陈旧,服务手段传统
本次调查发现,所有许昌语服企业及其从业者的经营和从业意识,基本还停滞在四五十年前。企业依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缺乏宣传意识和市场开拓意识,坐等客户和业务上门。受制于此,当然也有经营成本的考虑,所有6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未在实体传媒投放广告;仅有1家企业建有专属网站(部分栏目无填充内容),另有4家在非主流的网络企业黄页留有更新不及时的企业简单信息。
在服务手段方面,大部分企业和从业者依然采用原始的word打字,“一本词典走天下”的工作方式,各门类的专业工具书和词典购置不齐全,甚至是缺乏,从来不借助专业的翻译软件,最多借助网络在线免费词典。这导致服务强度大,却效率低下,进而导致单位时间内收入较低的情况成为常态。
(四)恶行竞争,合理价格体系尚未建立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物价上涨,人们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许昌语服企业的各项开销成本也水涨船高,但是其业务报价却多年未变。以最常见的中英笔译业务为例,其平均报价近10年来始终停滞在120-140元/千字的水平。
互联网的即时便捷性以及没有任何经营成本的网络兼职个体从业者,使客户不一定非得选择本地语服企业;再加上许昌市场规模小,翻译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往往会采用压低报价的方式来争夺客户。因此,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从业者无法获得理想的报酬,影响了两者的积极性,甚至其服务质量,进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行业整体规模的扩大。
(五)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人才缺口较大
本次调查发现,许昌两所高校虽然开设有翻译专业或翻译类课程,但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过于倾向翻译理论和传统的文学翻译,缺少实用翻译的课程,甚至是结合许昌出口企业实际的课程和翻译实践,进而与企业和市场需求脱节,满足其需求的人才严重缺乏。
三、对策
(一)呼吁领导部门重视,加大扶持力度
建议许昌市在宣传、税收、人才、资源共享、市场开拓等方面积极制定并落实专项扶持和优惠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牵线搭桥,促成许昌出口企业及跨境电商产业园区与本地语服企业之间的合作,既有助于对外经济的发展,又有助于语服企业拓展市场业务。
(二)成立行业协会,设立准入制度
建议许昌成立行业协会,并结合行业实际,征求业界意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为企业和从业者设定刚性的准入条件,如资金规模、硬件配备(翻译设备、工具书字典等)、制度建立(管理制度、质量控制体系等)、人员资质(专业、学历、翻译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等;同时并授权行业协会履行监管义务,确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展开行业调研,分析市场需求
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推行全行业、地区的行业调研,研究分析各级市场需求,从而对本地行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相应指导,如联动全国或当地市场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推出服务指导价机制,力促企业服务费用正常化、合理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四)促进行业合作交流,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许昌市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通力促进本地涉外语言服务企业间,甚至跨地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恶行竞争,如引导促成企业间的股份合作,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力;鼓励和引导有一定实力和资金的较大规模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完善内部管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五)整合业内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行业协会或有一定实力和资金的较大规模企业积极牵头,并建议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整合全行业或许昌地区的业内软硬件资源,如市场分析、业务培训、专业翻译软件等,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交流合作,节约经营成本,互惠共赢。
(六)引导观念转变,推动实现行业信息化
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交流会和培训,领导部门在场馆、会务、交通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积极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朝着更为现代科学的方面转变,使之既注重内部管理、内涵提升,又注重外部形象及宣传;积极引导从业人员转变业务观念和手段,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主动、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共享资源、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七)促进地方高校产学结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本地高校外语类专业应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与本地语服企业、出口企业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方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如课程设置,除应注重外语基本技能的提升外,也应注重适当考虑与许昌主要出口产业(假发制品、电器电力设备、农产品等)的联动,使学生通过相应课程了解相关出口产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加涉外语言服务的实践经验。此举既可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转型,又可以为本地语服企业补充满足出口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昌涉外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当地外贸经济有着较明显的同步性,但是由于缺乏政策扶持、经营理念陈旧、业务手段较传统等原因,其规模偏小,发展缓慢。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给行业带来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