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修养谚的文化功能
2020-11-19韩可心内蒙古大学
■韩可心/内蒙古大学
一、前言
苗族谚语是中华多民族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苗族谚语的成果主要是资料辑录和理论研究。在资料辑录方面,最早对苗谚进行搜集整理的专著《民间文学资料》(1985),收录苗族谚语29条。1988年出版的《苗族谚语格言选》,收录500余条苗谚。此外,文远荣在《雷公山歌谣·谚语·谜语选编》(2013)中,翻译并整理了近300条苗谚。而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成果主要是苗族学者李云兵、余金枝、石德富等人的专著及论文,以及杨世章《苗族谚语试论》(1989)、龙治成《湘西苗族谚语特色试析》(1991)、段超《长江文化视野下的苗瑶文化》(2007)等。目前,对苗族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语义内容或单一角度的文化分析或是对比研究,针对苗族谚语文化角度的研究成果较少。有鉴于此,笔者选取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深挖谚语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杨亮才先生和董森先生主编的《谚海(第四卷)》为语料来源,选取苗族谚语中的修养类谚语,综合运用语料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苗族修养谚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苗族谚语的文化功能。
二、苗族修养类谚语的分类
苗族修养谚是苗族人民从古至今对为人修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本文以语义内容为分类标准,选取勤劳苦干、谦逊好学、胸怀大志、友爱互助、谈吐风雅五类苗族修养谚进行分析。
(一)勤学苦干
精心安睡能健壮,努力劳功能长寿。
懒丈夫坏田里的活路,懒妻子坏家里的木梳。
人勤地瘦粮满仓,人懒地肥闹饥荒。
偷懒的猫捉不住老鼠,不用功的人学不到知识。
寒天不冻勤织女,荒年不饿苦耕人。
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中说:“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勤劳是众多美德的老师,是提高德行修养的基础条件。苗族有大量的谚语劝人勤勉,劝人持之以恒,劝人辛勤劳动。“懒丈夫坏田里的活路,懒妻子坏家里的木梳”,苗族在择偶方面上,也以是否勤劳为择偶条件。以上谚语佐证了苗族的热爱劳作和憎恶懒惰,表达出要吃苦耐劳和克己勤勉的精神。
(二)谦逊好学
骄横的人撵走朋友,谦恭的人不缺帮手。
自夸的人没有本事,有本事的人不自夸。
好叫的鸡不长肉,好自夸的人少学识。
过于逞能的人,最后总要哭。
要真心学人之长,莫信口道人之短。
苗族人民文化素养深厚、注重素质教育,农业生产和狩猎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遇事谦虚恭谨、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苗族人民认为,谦虚不仅是在学习上应该具有的端正心态,更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自夸的人没有本事,有本事的人不自夸”反映了学识不必通过自夸表现,而且为人谦虚更加彰显自身修养。“骄横的人撵走朋友,谦恭的人不缺帮手”,运用对比,将骄横之人与谦恭之人进行比较,可见谦虚豁达的人更吸引朋友。
(三)胸怀大志
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
只要有志气,不怕起点低。
胸无大志,枉活一世。
无志空长百岁,有志不在年高。
不怕手粗,就怕心粗;不怕人笨,就怕志短。
拥有志气是克服困难的保障,饱含昂扬斗志是奋斗成功的保障。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有志气,而且能拼搏,正如苗谚中所说“好汉凭志强”。为了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创造了大量反映志气重要性的谚语。
(四)友爱互助
相帮相劝成朋友,勾勾搭搭成小偷。
只要能拧成一股绳,纱线也能捆住牯牛。
亲帮亲,友帮友,天下穷人帮穷人。
同拍手才响,共跳地才实。
齐心才能相处,齐脚才能抬房架。
脚步整齐才能跳舞,手指一致才能吹芦笙。
友爱互助是苗族大力提倡的宝贵品质之一。苗族人民创造言简意赅的谚语,揭示团结互助精神的内涵,指出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将友爱互助作为必备修养。“相帮相劝成朋友,勾勾搭搭成小偷”将两类人进行对比,可见友爱互助是形成良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条件。
(五)坚持不懈
只要坚持钓到最后,最精的鲤鱼也要上钩。
乱藤绊不倒飞奔的金鹿,狂风吹不断岩鹰的翅膀。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苗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苗族得以生生不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意志品质即是坚持。苗族的诸多谚语表现出坚持的可贵品质。苗族人民深知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凭借其丰富联想,通过参照金鹿、岩鹰等动物的行为,创造出“乱藤绊不倒飞奔的金鹿,狂风吹不断岩鹰的翅膀”的谚语,颂扬坚持精神。
(六)谈吐风雅
错路好转,错话难收。
心地宽广同伴同伙,语言和气朋友众多。
饭粒下肚可以烂掉,话语入心烂不掉。
蛮人讲话,话压话。善者讲话,理顺通。
心直才到老,话和才长寿。
谈吐是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正所谓“言如其人”,谈吐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高低。在社交中,苗族人民认为应当谦逊礼让、谨言慎行,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心地宽广同伴同伙,语言和气朋友众多”大度豁达、谈吐和气的人才能广交益友。“错路好转,错话难收”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类似于人们常说的“言多必失”。
三、苗族修养谚的文化功能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每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都是有效力功能的,而且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苗族修养谚凝聚着苗族人民思想文化的精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决定了苗族修养谚强大的文化功能。
苗族修养谚的文化功能,从纵向看,包括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和作用;从横向看,包括对苗族人民和中华其他民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影响和作用。苗族修养谚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功能、文化的认同功能、文化的传播功能。
(一)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功能
苗族修养谚语言精炼生动,富有耐人寻味的寓意且通俗易懂,多以口语形式表达,为苗族人民教育子孙后代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为人修养准则。苗族人民通过“过于逞能的人,最后总要哭”、“要真心学人之长,莫信口道人之短”,指出莫要骄纵逞强,要谦虚慎言。“心地宽广同伴同伙,语言和气朋友众多”强调要心胸宽广,讲究说话艺术。苗族谚语“依靠大家撼山易,脱离众人搬砖难”体现人们在劳动时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还有谚语“火墙的热灰,分散了就成凉灰;炉膛的红碳,分散了就成黑炭”、“脚步整齐才能跳舞,手指一致才能吹芦笙”、“只要人手多,牌楼搬过河”则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育后代要懂得团结友爱,切忌自私自利。以谚语的形式传授经验,轻松有趣,充分发挥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苗族修养谚代代相传,其中所蕴含的智慧结晶,即勤劳苦干、谦逊好学、胸怀大志、友爱互助、谈吐风雅,是每一代苗族人民始终铭记于心的修养美德。祖祖辈辈的苗族人民以修养谚作为一种普世的价值取向,以此规范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提高个人修养。苗族修养谚不仅是提高修养的教育典范,更是蕴含着苗族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宝库,在苗族文化和苗族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文化的认同功能
斯大林指出,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及表现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才成其为一个民族。苗族修养谚作为苗族文化的一部分,从历时的方面来说,它带着从远古时代继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从共时的方面来说,它反映了苗族人民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民族修养。苗族世居山区,分布零散,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由于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均对苗族采取歧视、压迫和镇压的反动政策,致使苗族人民长时期地挣扎在苦难的深渊。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懂得“寒天不冻勤织女,荒年不饿苦耕人”、“亲帮亲,友帮友,天下穷人帮穷人”。苗族修养谚的形成是历史因素的凝聚和沉淀,是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了苗族人民的共同心理。
苗族人民之间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心理通过谚语得到了保留和流传,每一句朗朗上口的谚语中都流淌着苗族人民的血与汗,无一不展现着该民族特有的修养内涵和行为规范。苗族修养谚是苗族重要的集体记忆之一,是苗族族群认同的重要依据。对老一辈来说,修养谚使他们洗涤灵魂、追忆青春。对年轻人而言,心念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修养谚,使他们更加懂得如何为人,更加紧握民族文化的根。苗族修养谚增强了苗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了自我认同和族群认同。
(三)文化的传播功能
文化本身是一种符号,苗族修养谚是苗族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之一,自然也是一种符号,是珍贵的民间文化。苗族修养谚作为文化符号,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修养观,即勤劳苦干、谦逊好学、胸怀大志、友爱互助、谈吐风雅。主体通过符号传播信息,并使受播者受到影响的过程便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向。对内传播即苗族人内部的修养观念传播,即上文所提到的教育功能;对外传播主要指其他民族通过学习苗族修养谚,了解苗族人民的修养观以及苗族的民俗风情。例如,从“脚步整齐才能跳舞,手指一致才能吹芦笙”可以看出,苗族喜爱音乐和舞蹈的民族风情,谚语中的“芦笙”便是苗族人民常用的乐器之一。
四、结语
苗族修养谚善以短小精悍的语言鉴照是非,通过口口相传,成为苗族人民约定俗成的修养取向,让人们更正确地了解自身、认识世界,更好地提高修养、改造世界。苗族修养谚中凝结了苗族人民对于为人修养的价值倾向,即勤劳苦干、谦逊好学、胸怀大志、友爱互助、谈吐风雅。
苗族修养谚的文化功能,一方面使得苗族同胞肝胆相照、患难与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个人修养的提高对于本族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苗族人民通过传承和弘扬先辈优良传统,为苗族民族文化的更替继承添砖加瓦,推动苗族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