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律令与灿烂星空

2020-11-19李文意

散文百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律令康德好人

李文意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康德曾经这么概括过自己对“道德律令”的绝对追求:有两样事物使我心中不断充满惊奇和畏惧:在我头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后来李泽厚先生把这段话翻译成“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这是康德对理性的追求,甚至其实这个“道德律令”是社会上最最普遍的、抛弃了人的欲望的义务,也有人曾把康德的道德观念概括为“为义务而义务”。

也就是说,康德有着对道德的绝对推崇和绝对肯定,也就是说,康德可以算作是一个唯道德论的支持者。

陈嘉映先生在《美德与幸福》这个主题讲演中谈到了美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教导都是:“你要做一个好人,好人有好报”。但是长大之后发现,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好心去扶跌倒的老人家反被污蔑、保持正直的品格不说假话却得不到别人的欢心。然而那些我们一直鄙夷的所谓“坏人”却常常都过上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好日子”:有财富、有名气、有地位。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美德与幸福并不是携手并进的,它们之间常常有冲突。我们是应该保持我们的美德而放弃好处还是为了好处而不择手段抛弃我们的美德呢?

陈嘉映先生从三个不同的主义给了我们回答。他把历史上曾经针对美德与幸福这个论题的观点分成了三类,分别是功效主义、唯道德沦和第三类,并且分别对这三种观点做了解释说明。

功效主义的主要观点是道德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幸福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目标。功效主义者重视的不是道德本身,而是通过道德这种手段和工具去最终获得幸福,所以他们往往是那些愿意为了一个高尚的目标而不管过程的艰辛,甚至愿意牺牲自己,只为了那个理想的实现。他们最常用到的话语就是:“我们要伸张正义,否则不义将降临到你的头上”。

这种观点看似非常有道理,但其实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既然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而且道德只是幸福的一种手段,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选择不用道德这一手段而选择用一些恶劣的手段来谋得一些好处从而获取幸福呢?

再者,并非所有美德都能带来好处。比如说正直,正直无疑是一个美德,但是正直的人不一定能和别人很好地相处。我们总会说在必要的时候一些善意的谎言会比正直的话语更令人感到舒适。

因此,陈嘉映先生认为,美德并不只是幸福的一种手段,而是幸福的一个部分。那么,吃好喝好睡好就是幸福吗?先生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平日在官场中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贪污受贿,他确实有着很多“幸福”:金钱财富、权利地位,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人是完全幸福的,因为在这个获得“吃好喝好睡好”的过程中,他并非心安理得,他总是会整日惶恐,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第二种观点是唯道德论,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是:德行是唯一的善,美德是不需要回报的,如果一定要为美德寻找一个回报,那么美德本身就是回报。他们不把美德作为工具,他们认为美德即美德自身,美德是可以超越一切实际的东西的精神愉悦。

唯道德论者只重视道德而不重视结果,这一主张与功利主义者截然相反。唯道德论者不需要对美好结果的向往,只要拥有美德,那么人就是幸福的,所以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坚守、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热狂而付出一切代价。甚至可以用庄子《逍遥游》里面的“无所待”来解释道德的最高境界——没有外在的依靠,仅仅只剩下美德本身。

唯道德论的观点非常理想主义,这种近似乎乌托邦世界的唯道德论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因为有一点是我们能够确认的——那就是我们活在社会关系中,我们有家庭、有情感的寄托,所以没有办法像那些勇士一样为了心中的道德而不论结果。

陈嘉映先生没有能够给第三种观点起一个概括性的名字,因为在这第三种观点里面,道德并不是唯一的追求,这一观点认为幸福不仅仅只有美德,还包括健康长寿等其他因素,甚至孔子也直白地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这个观点似乎是我们最能接受的有关美德与幸福关系的论断。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行“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并不是单纯的“道德”,也不是所谓的“知识即美德”,而是“道德的美德”,即“德性”。这个德性是理性控制的,当我们面临选择时我们会有一种相对“中庸”的答案。这种论断和孔子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有些相似。

这种“中庸”,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之道是我们大多数人所选择的。“中庸之道”体现在美德与幸福的关系上就表现为:我们可以选择用美德去获取幸福,但是,如果让我为了获取幸福而采取一些不道德的“缺德”的手段,那么就不会被赞许了。

陈嘉映先生最后也没能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美德与幸福的关系,也没能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美德不一定带来幸福这个很残酷问题的答案。因为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遍的答案,如果有答案的话,那么这个答案会处在每个人的心中。

他说,美德与幸福没有固定的答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被不同社会条件所左右的:在一些良好社会中,那些拥有美德的好人会有更多机会获得幸福,也就是能有更多的“好人有好报”,而在一些极端混乱的社会中,缺德的坏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好报。

但我们都愿意相信,美德是重要的,我们也愿意相信,美德和幸福是可以并驾齐驱的。就如《周易·系辞下》中写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也许我们不能够强求每个人都保持心中的一份清明和原则,但我想,我们可以做好自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棋圣”吴清源说:“下棋这个事情,你要是想下得好,你就要好好下。”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像那些热血的勇士一样敢于为了理想付出生命,但我想,我们可以如同陈嘉映先生在讲演最后希望的那样,虽然没能做成那些勇士,但我们要和那些正直的人站在一边。

猜你喜欢

律令康德好人
好人就在身边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西游新记
两件《天盛律令》未刊残页考释
好人
艺术百家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再论《天盛律令》的修纂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