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戒指
2020-11-19冯金林
冯金林
母亲又在做针线活了,右手指上的那枚黄针箍,随着手臂抽线闪闪发光。母亲的手瘦骨嶙峋、粗糙皲裂,早已不是纤纤玉手,惟有中指上的针箍还是那么光润,如一缕阳光,温暖在我心头。
针箍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工具。圆圆的圈,手指粗细,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在做针线活时,用针箍上面的凹孔顶住针屁股往布料上扎,就可以穿过厚实较硬的衣物,所以针箍又叫“顶针”。从我记事起母亲右手中指上就戴着一枚针箍。母亲的针箍是黄铜做的,由于常年使用,顶针光滑得闪闪发光,就像现在人们手指上的金戒指。针箍上的一个个磨平的小坑,犹如我们成长的印记,都点点滴滴地镌刻在了母亲的指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人们的生计难以保障,着衣穿鞋更谈不上讲究。父母靠在生产队里劳动,养育着我们兄妹四个孩子。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心灵手巧的母亲总是让我们兄妹穿戴整齐。特别是进入隆冬,寒风呼啸,我们穿上母亲缝制的厚棉衣,并不感到多寒冷。母亲常与父亲说不能让孩子“光着屁股”走路,可我还真“光”过屁股。我小时是个比较聪明顽皮的孩子,也是一群小玩伴的“司令”,衣服常常不是爬树扎了洞,就是在地上埋伏爬行磨破了布。那次在生产队仓库场上与小伙伴们“打仗”,一不小心我的裤裆蹦开了,露出了白屁股和小鸡鸡,在小伙伴们的讥笑声中,我囧着脸、夹着腿、猫着身子走到在不远处干活的母亲身边。母亲一看也笑了,忙从衣袖上拔下针线(母亲手袖上常别着针线),让我趴在她的腿上,直接从我屁股裆那缝了起来。我拱着身子嗤嗤地笑着,又不停晃动着屁股与场上的小伙伴叫喊,针尖竟扎了母亲的手。母亲用针箍給了我屁股上轻轻“绞”了一下,“你就不得安顿一会儿?好了。”我“哎呀”一声,就势一个滚动,像泥鳅似地从母亲的腿下滑出去,又加入了小伙伴们的战斗行列。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好笑而温馨。
要说针线活,做鞋最苦最累。那年月农村人没钱买鞋,我们兄妹穿的鞋都是母亲手工制作的。母亲把旧衣服洗晒后剪成布片子,将布片摊在一块门板上,刷一层糨糊粘一层布片,结结实实地糊上许多层,晾干后揭下来,然后依照我们脚的大小裁剪成鞋底,摞在一起,厚度足有一指宽。纳鞋底时,母亲左手持鞋底,右手捏针,用力将厚厚的鞋底扎透,再用针箍将针往上顶,有时顶不过去,就用镊子夹住大针用力往外拽。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还要用手把线绳猛拽,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手指节都会勒出血印来。鞋线磨毛了,就用嘴唇抿一下;针扎涩了,就在头发上划一下。一双布鞋底,要好几天才能纳成。天长日久,母亲那双圆润的巧手,渐渐变得粗糙弯曲,长期熬夜的眼睛经风就会抛眼泪。人们习惯用千针万线来形容制作之艰辛,其实母亲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又何止是千针万线?从姗姗学步到步履平稳,从乡村土道到城市马路,伴随着生活的坎坎坷坷,我穿着母亲的鞋,已走过了花甲年轮。现在晚上洗了脚后,仍喜欢穿着舒适的布鞋。母亲针箍下的布鞋带给我的温馨,深深温暖在我的心坎里。
母亲不仅用针箍为我们缝制衣服鞋袜,还教会我用针箍缝制人生。
上中学的时候,母亲就对我说:“技多不压身,用时少求人。男孩子也要学会一些针线活,以后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被缝补的事情难住。”她常手把手地教我正确的持针姿势: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杆,针尖露出的部位约占整个手针长度的三分之一,针尾抵住针箍。缝时,左手拇指在上,向左捏住布的待缝点的前方;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则分别上下向右捏住布的后端,这样布被控制在两手之间,针箍也在我几次“血染风采”后变得使用自如起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我慢慢地学会了钉钮扣、补衣服,还学会了缝被子等。我虽没有像母亲那样纳过鞋底,但上高中、师范住宿学校时,我的衣被都是自己缝补。特别是上师范时,会翻被子还让不少男同学羡慕了好一阵子。后来还学会了简单裁剪,现在有时也喜欢坐在缝纫机前踩得“哒哒哒”地飞转,这都是母亲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在我的“百宝箱”里更是收藏着针箍,每当看到针箍时,母亲戴针箍做针线的情形就会浮现眼前,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充溢心中。
母亲勤劳俭朴,以前一直没有舍得买过金戒指,在她70岁时,我买了只不算大的小戒指给她。我本希望她把戴在手上的针箍卸下来,换上真正的金戒指。金戒指在她手指上戴了几天,她又脱了下来。“这金戒指不能吃不能用,戴着还妨碍做事儿,哪里有针箍好。”她把戒指收了起来,手上又戴着那枚跟了她多年的铜针箍。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母亲今年85岁了,腰弯背驼,步履蹒跚,老眼昏花,手也不再灵敏,无法像过去那样在灯下穿针引线、做鞋缝衣了。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我们都是穿着买的衣服,皮鞋擦得晶亮,那些缝补的动作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但母亲还是舍不得摘下手指上的那枚针箍儿,偶尔还会派上用场。
戒指是一种爱的象征,母亲的针箍何尝不是一枚戒指,蕴含着对家、对儿女无私的爱。散发着金色光芒的针箍,是母亲一生最美的戒指,更是我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