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消费异化探索扬弃途径

2020-11-19范琳琳

长江丛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劳动

■范琳琳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异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世界迎来了产能过剩的时代,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消费决定生产呈现全球性趋势。“消费社会”悄然来临,“消费主义”侵入人心,现代社会的消费逐渐出现出了异化的趋势。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随之产生了一种“消费社会”的社会状态。在“消费社会”里,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传统的劳动和资本已经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极大丰裕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促使“消费”在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中占领主导地位,成为维持、拉动、刺激生产的主力。在传统的生产社会中,人们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层面;而在“消费社会”,人们却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层面,进而在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波动。消费中出现了异化的影子。

消费异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其自身本质相背离,二是与人的本质相背离并且控制人本身。或者说,消费的目的发生变化,不再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消费者本身的需求,而变成单纯的满足物欲,从追求使用价值转变到追求符号价值,消费过程,从消费品的客观性价值衰减转变到主观性价值衰减。符号是一种象征,传递双方交流信息,它可以标榜成功、代表地位,使消费者产生一种自我价值的认证。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追求,人们试图通过消费获得符号价值,并以此暂时的达到虚幻的提升,仿佛可以走出自己的圈子,进入自认为更高级一层的社会。符号满足虚荣,消费失去理性。

被消费欲望所驱动,被“消费至上”所误导,人们陷入从消费中寻找存在感与价值的误区。炫耀消费、盲目消费、浪费消费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为包装消费的格调,将“非必需品”的消费列入清单,精致的贫穷成了当代年轻人最时尚的外衣。电视、网络各种传媒手段也贴上了娱乐、超前、时尚各种标签为此推波助澜。时尚有了全新的地位与价值,成为“消费社会”的挥霍性消费的价值尺度,成为消费者信仰的世俗之神,成为集体崇拜的巫术。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观理论

消费异化问题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借鉴发展马克思的消费及异化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框架。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由原来满足人需求的手段异化成人追求的目的,成为人们被劳动剥夺的自由的一种补偿,满足虚荣标榜身份地位的符号,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的避难所,而统治阶级则通过利用消费操控整个社会以达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目的。

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的观点,异化消费是“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1]。”消费本应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保持或者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严苛的分工之下,劳动变成简单重复,乏味束缚,又在广告商、生产商创造的虚假的需求的引导诱惑之下,消费反而成为被劳动绑架的自由的救赎与补偿,金钱甚至可以与自由划上等号,消费异化成为一种虚幻的自由补偿。

当今信息化时代,整个世界形成了一条复杂又环环紧扣的产业链,消费领域的异化通过媒体网络侵蚀文化领域,进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在金钱至上主义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甚至变成金钱的附属品。如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的表述,“如果我有钱,即使我对艺术没有鉴赏力,我也可以得到一幅精美的绘画……只要有了钱我就有了权,得到我所喜欢的任何东西并随意处置它们[2]。”在弗洛姆看来,资本家通过刺激这种虚假的需求,使消费者参与到这场市场游戏之中,消费异化中的消费披上了“炫耀”的外衣,诱导消费者购买一些无用品、购买超越自身支付能力的奢侈品,来达到包装自己的社会地位,标榜身份的目的,一方面消费者获得了一定的虚幻的满足与幸福,另一方面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又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创造了物质条件,从而产生了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可以维持这快乐幸福的错觉,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设巩固添砖加瓦。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消费异化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提出“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剖析了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分工之下,劳动发生异化,工人设定为格式化的工作机器,劳动过程简单重复、枯燥乏味,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受不到幸福,反而是压抑痛苦,他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身心备受摧残与压迫,劳动并不是出自第一需要,是受物质支配生存压力的不得之选,劳动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改变自然同时也在改变自身,通过劳动人类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对自身实现完全的控制不受外来的压迫与剥削,这种潜能的自由发挥才是人类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活动。人不仅要自由的享受劳动过程,更要自由的面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全方位的达到对自身的认可。马克思说,“动物只是依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人类在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美感与幸福,劳动自然而然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实现自我,追求自由的方式,真正的劳动是可以为劳动者带来全面而丰富的享受体验的,可以成为获得幸福的途径,那此时消费还会异化成人们逃避劳动压迫现实苦痛的避难所吗。

当然,从现实来看理应承认消费异化的存在是必然的历史产物,消费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在背离自己的职责作用,另一方面却也的确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繁荣,助力了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苦甜参半的调味剂。为了消费而消费才是社会发展的毒瘤,我们应时刻警惕消费社会中的异化临界点,把握好一个度。

四、探索扬弃消费异化的途径

转变个人消费价值取向,树立批判精神。消费不是天然合理,我们应升华个人的主体意识到类主体的形态之中。消费者应树立自主自觉意识,保持清晰的思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以类本位意识为前提,自觉形成绿色合理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不受物欲的支配,抵制消费异化的侵蚀。

作为文化生产者也应尊重精神生产的基本规律,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利益,赋予其产品正能量的价值以及独立的意义系统,构建自己正效益的价值品牌,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有意义的文化产品。同时,报纸、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正面宣传辅助作用,引导大众进行合理的消费。

消费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所以在迫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中一定会被消解。作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承担起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的作用,积极构建良性循环的消费结构,平衡生产与消费,把握宏观调控杠杆,建立合理的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证市场为民众确实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异化资本主义劳动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