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及课程教学对策探讨
2020-11-19罗江涛
■罗江涛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企业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好企业管理工作,能够促使企业的扩大发展,使其扮演更重要的社会角色。工商管理专业是展开企业管理的专业学科,为现代企业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队伍,更能够实现对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的优化升级发展。而在传统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该专业的发展需求,对此展开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具有紧迫性。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现状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基础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其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具有就业方向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传统的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多数高校都以培育高水准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主,即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而缺少对人才的实践性教学,学生在进入到职业岗位时,呈现出“纸上谈兵”的僵化工作方式,完全不能够满足社会各职业的需求情况。总体上来说,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定位具有模糊性,培养目标盲从且偏离社会实际需求。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由此可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能够制定清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可行性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循序渐进的实现专业人才能力的提升。在经济时代的潮流中,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大且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专业知识培养方面,要求人才必须能够与时俱进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并且形成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在能力方面。需要学生掌握组织经验管理活动的基本职业技能,探索实际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方面。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健康的人格素养,创新素养等。总的来说,新时代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统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创新对策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
伴随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呈现出不符合现状的因素。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安排中,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都存在明显不足的现象,学生仅仅是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当遇到实际的企业管理问题时,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问题的解决中。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由一些管理行政的教师兼任,教师对最新的经济形势掌握不足,自身的创新实践认知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容易照本宣科的展开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教学,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不佳。因此做好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重构至关重要。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第一,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随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要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发展特点,摸索出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区域化发展。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投入到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活动中,因此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成为工商管理人才必备的知识技能。(2)构建应用化的课程体系。面向现代教育职业化的发展需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技能以及素养应用到实践的经济活动中。对此,可以在高校设置实训基地,为工商管理专业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也可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支持学生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创新创造中。(3)构建课程质量保障机制。高校所采用的新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需要能够落到人才能力培养的实处,对此,在课程教学中更要能够构建综合性的质量保障机制。如,构建起实训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对于学生所展开的实训活动展开合理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结果来督促学生展开更加具体、有效地实训实践活动。
第二,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学生专业能力、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都需要借助教师的指导所展开。因此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得到针对性的锻炼和培育。(1)构建校企合作机制,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展开工商管理理论知识教学,由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双师型”教师数量。(2)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方案,高校实现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定期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全面发展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旨在能够培育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更应该率先垂范,实现对专业教学活动的转型升级。而首要之义就是能够确定其转型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即掌握新时代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需求,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借助新的教学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