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作为实践教学教师的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2020-11-19■张

长江丛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人格

■张 琛 田 玉

/天津师范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就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从这个意义上看来,“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作为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着力提升素养、苦练内功,做到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在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促进思政课改革提质增效,运用新思想理论铸魂育人的实践探索中履职尽责、实干担当。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人员配备不足、队伍流动性大,导致部分教师专业基础较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教师能教书,未必懂育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辅导员队伍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效提升综合素养,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

一、提升政治素养,做旗帜鲜明的思想领路人

教育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党历来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新时代的到来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使提升政治素养不止落在口头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思想领路人,是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必须着力提升,一靠管理,二靠监督,三靠自律:要将这一工作贯穿到思政课教师选拔培养晋升的全过程中,建立适合于思政课教师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发挥思政课教师队伍内部监督与学生家长等的外部监督作用,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使广大思政课教师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自身的能力与信心,真正成为旗帜鲜明的思想领路人。

二、提升学术素养,做述学立论的理论铺路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一般的教师,纲要课实践教学教师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研究,提升学术素养,进而强化纲要课教学的学理支撑。一方面,纲要课从根本上说还是政治课,纲要课包含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是以历史为线索展开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其编写体例、重点难点等的设置都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要引领学生在充分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要求纲要课实践教学教师拥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仅了解历史脉络,能够进行透彻的学理分析,而且要善于总结发现蕴含其中的真理的强大力量。纲要课实践教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工作优势,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原著,研究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牢牢把握住学科话语权,并力争在实践教学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

另一方面,纲要课就其内容而言又是历史课,其底蕴是中国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主体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重点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不应在思想政治的潮流影响下而抛弃了历史方向,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纲要课实践教学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为鉴”,课本上是浓缩的知识精华,如果想要把知识讲活,这就要深入学习、加强研究。例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各种革命力量等纷纷失败后,总结出的事实,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纲要课实践教学教师只需把史实论述清楚,带领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便知公道自在人心。把握住纲要课的双重属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动摇,才能给青年学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才能使青年学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的脚步更加富有力量。

三、提升职业素养,做勤业精业的课堂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纲要课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教授理论的课程,其思政课属性决定了纲要课实践教学教师要与时俱进的提升职业素养,要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通过集体学习、集体研讨和集体备课,定期交流成果经验,深入研究新理论新思想新招法,做到真正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思想困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创新教学方法,用心、用情、用功开展好纲要课实践教学活动。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把理论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和重点放到实践活动中去解决和思考,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把有高度的内容讲得有体验;要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在坚持与理论课堂内容高度一致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设计实践环节,把有内涵的活动办得有特色;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把握好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平衡关系,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5]。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话语体系和教学风格,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使纲要课实践教学既不是纯粹的讲理论,而是有实践支撑,也不是纯粹的搞实践,而是有理论指导,用科学的教法、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方式讲好实践教学课程;要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不断增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拉紧学生和理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兴趣、愿意听、真相信[6],真正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融合,以广袤大地为最好的教科书,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增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

四、提升人格素养,做学高身正的青春同路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纲要课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根铸魂的功能,这就要求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作为学为人的表率。[7]《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使学生在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学习中做到真听、真懂、真信、真用,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在求知问学的探索中展现责任担当,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彰显浩然之气。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理性的引导陪伴学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与学生一同学习、一同思考、一同领悟、一同成长,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品格成长,做学高身正的青春同路人。

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纲要课实践教师的人格主要表现在理性人格和感性人格两个方面。理性人格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的精神追求、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认真负责的教学行为和严于律己的个人风范,对人对己刚直不阿,对事对人公道正派,课上课下表里如一。感性人格是指执着的真理追求和炽烈的仁爱之心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师要涵养仁爱之心,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要执着追求真理,用真情、热情、激情让真理之花的光荣绽放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要厚植爱国情怀,并将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深沉的爱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将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国家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各项事业中去,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政治素养是灵魂,学术素养是基础,职业素养是方法,人格素养是初心。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键在实践教学教师,以教师素养提升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提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善发展,以个体之力推进整体向好,争做学生的思想上的领路人、学术上的铺路人、课堂上的引路人、青春中的同路人,方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人格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