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略谈
——以《新译学论稿》为例
2020-11-19■王宁
■王 宁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不只是语码层面的交流,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需表达出来。众所周知,各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不尽相同,语言便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征,特别是那些蕴涵着鲜明文化特征与浓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负载词。廖七一教授曾说“文化负载词是对一国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习语、成语和典故的标志。通过这些词,特定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异于其他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将得以体。”[1]。
一、文化负载词分类
“文化负载词”是指包含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Eugene Nida的观点,文化依照其特征可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2]。参照这类分类方式,联系文本的特色,文化负载词也可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其中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指不同语言在语音、语素、词汇和句法特点各方面的反映[3]。语言文化负载词是反映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形态和句法系统特征的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4]。从文学色彩角度来看,成语俗语博大精深,凝练精妙,译者很难用简略的英语完整阐述其内涵;从风格上看,成语俗语有的亦庄亦谐,有的行文犀利,翻译成英语有时也难以勾画出其精妙的内涵。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及理论联想
由于存有相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同一意象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联想,这是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需要跨越的又一种障碍[5]。汉语成语格式简短凝练,寥寥几个字却内涵精深,外延悠远。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译者如果不对成语背后的寓意加以深入说明,译语读者很难把握到汪洋浩博的中华文化其字面背后的深层文化涵义或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故事。
例句一:道理很简单,所谓“百家争鸣”,贵在“争”上;相反,顶峰兀立,一锤定音,倒是令人担忧的。
翻译稿: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at expressing their own words is necessary among various viewpoints of academic schools;on the contrary,it’s alarming that only one school of thought stands out sharply,setting his tone with one beat of the gong(gives the final word in academia).
例句二:使翻译实践摆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观臆断
翻译稿:Translation practice should be free from the subjective assumption that different stakeholders have different views.
例句三:笔者不太喜欢这种头痛治头,脚痛治疗脚的方法。
翻译稿:The author did not agree the adoption of sporadic steps as the physician who only treats the head when the headaches occur.
(一)直译意译结合
例句一中的“顶峰兀立”在书中指学术界有的思想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笔者在翻译“顶峰兀立”时,脑海浮现的就是一幅画面——一座山峰平地拔起,危峰嶙峋。这幅图是基于笔者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要做的是将此幅“图”描述清楚,剖析透彻,既然原作者是通过成语隐喻了当今译坛可能存在“独家之言”的现象,那么译者须要向目的语读者清楚明确地传达这份信息。于是笔者先将图像(image)解构、剖析,重获一层文化图式(schema),再去进行翻译转换,让目的语读者在看到图像(image)之余还可以感受到这幅画面背后的隐喻内涵。因此笔者的译稿就将“顶峰”含义意译出来,直译“兀立”让画面形象感能直接被目的语读者所感知。图式(schema)概念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图式理论由德国哲学家Immanual Kant于1781年提出[6],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 Bartlett进一步发展[7],美国智能专家David Rumelhart完善的[8]。不同民族有类似或不同的认知方式,思维里固有的文化图式也有相似或相异。笔者通过意译加直译的方法,构建文化图式实现文化负载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达到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句三中“头痛治头,脚痛治疗脚”也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俗语,若完全直译,无疑会让不懂中文的人感到莫名其妙;若悉数意译又失去了原文的形象性,这就需要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使得译文既清楚准确,又能形象地让目标语读者联想到画面。结合原文语境,原作者表达的是翻译也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过程,要全面分析,切忌什么地方有问题就在什么地方解决,临时应付。因此译稿既意译出俗语背后含义又直译出医生的这种看病手段,更贴合原文作者的意思。
(二)省译法
“百家争鸣”在书中指的是“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人人解放了思想,个个都在考虑问题,因此新理丛出,令人眼花缭乱”。源语读者首先联想到的画面是诸子百家荟萃一堂,互相争辩。若直译“百家”对于异语读者来讲很难联想到相关的图式来理解,而译稿省略了对典故的翻译解释,但同样也能激发出异语读者相同的图式。笔者这里采用的省译法也印证了“图式翻译”这个说法。文化图式下的作品翻译,是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图式和阅读期待,避免产生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而采取各种有效和科学的翻译方式[9]。
例句二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非常典型的语言文化负载词,联系语境,原文作者本意并不是在支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说法,笔者翻译这句谚语时发现汉语结构对称,但是两个部分所表达的含义实际上是相似的,因此从实际出发,采取省译法,以免译文累赘。并且能传达原作者的学术观点,因为“stakeholder”指的是利益相关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达的观点若与自身利益相关难免就偏向“主观臆断”。
(三)直译加注
“一锤定音”本意是指铜锣的音色响度取决于制造锣的最终次锤击,进而延伸为凭借一句话做出决定。而在原文中作者想表达某突出的派别给翻译学术做绝对的、看似权威的定论。如果只是直译,并非能够完整地传递原作者的深刻用意。异化翻译固然会牺牲译文的一些“可理解性”,因此译者可增加注释来进行补充,从而于一定程度上填补可理解性上的损失。笔者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贴合了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学术问题,又将此语言文化负载词的深刻含义道明,这样同时兼顾学术的客观性在文化语境中的凸显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平等输出中国文化的必要。笔者由此联想到了Nakayama 和Halualani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三个平等原则:语言平等原则、文化平等原则与信息交流平等原则[10]。
三、结语
笔者以为翻译语言文化负载词不但要体现异语文化色彩,满足目标语读者求新与求异的文化需求,还要恰当地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语境。译者既要考虑到文化与内容的兼容性,又需要让读者通过字面抓住反映的知识背景,否则文化负载词便失去了意义。因此,除了对原有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剖析,论述文化负载词的积极意义之外,笔者也提供一些具体的英译策略建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外翻译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