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青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视角下地方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020-11-19余金成

长江丛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赛道双创院校

■余金成

/曲靖师范学院

一、“创青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现状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2015年启动,1年1届,至今已经举办5届。赛事被誉为创新创业比赛中的奥林匹克竞赛,竞赛能力体现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科研水平,含金量较高。参赛人数从2015年的20万人到2019年的457万人。第一、二、三届为单一赛道,第四届分为“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际赛道。第五届在第四届的基础上新增“职教赛道”和“萌芽板块”。至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赛事结束,随着竞赛人数的增加,竞争白热化,地方院校很难拿到主赛道金奖。

二、地方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资金匮乏

地方院校发展演变历程多为原来的师范学校、专科学校合并发展而来。与985、211的高校相比,发展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科研经费少。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加之地方院校各不相同的办学理念在学科倾向上、结构层次和定位上一定程度制约了创新创业发展教育,且创新创业教育与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资源匮乏的具体体现。

(二)创新创业作品缺乏竞争力

从创新创业各类大赛竞赛项目获奖情况来看,参加创新创业的作品不断显现出“高、精、尖”的趋势,且专业融合度较高,项目培育通过发掘、培育、成长、转化的周期,有较大的经费投入。而地方院校资金匮乏,师资匮乏,加之创新创业经验积累不够等等,造成地方院校创新创业作品没有竞争力。

(三)师生创业团队未形成合力

创业团队成员由于缺少战略性的指导,成员构成上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差异性不大,团员构成由项目负责人自己邀约,大多学科背景一致。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团队成员需要具备各种技能的学生整合在一起,为同一个项目各自发挥所长,才能使创业项目有所突破。

(四)创业项目来源单一

以H学院为例,通过对参赛项目梳理,参赛项目多为服装销售、化妆品销售、复印店、水果店、东南亚跨境电商等。其特点是学生自己创意,自主创新,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与其学习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项目多数为高校平台和社群项目。呈现出来的缺点是创业项目作品和学生专业背景关联度不大或者毫不相关,专业融合性较差,一些项目的团队成员无法为项目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而缺少落地性,且学生报送的项目存在的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社缺乏职业经历、社会经验、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市场意识,缺乏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考验,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上种种导致项目在参赛过程中容易同质化,在参加省赛评选过程中没有竞争优势。

(五)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尽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学院相当于行政部门,没有师资。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由二级学院辅导员,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老师、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兼任,很多教师可能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也没有创业的实践经历,在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新意,多为“本本主义”,缺乏实战指导。且资金的短缺,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学生的整体需求。

(六)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薄弱

地方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单一,一些院校仅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SIYB创业培训、大学生KAB创业培训的通识选修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业精神,知晓和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而对结合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的课程。其次,学生学习的考核依据基本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依据,在作业的布置上多理论,少实践,难以体现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差异性。

三、地方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双创”的资源支撑

地方院校应该在经费的使用上,加大对“双创”工作经费的划拨;积极与政府、企业等密切联系,与地方政府密切联系,取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力于政府对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争取政策扶持资金;与企业密切联系,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双创”工作,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学校创新创业的宣传氛围,结合创新创业工作实际与企业、电子商务创业园等搭建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平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重视“双创”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专业学科交叉较大,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院校可以从几方面入手进行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以创新创业工作作为抓手,吸纳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教师加入创业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定期有计划、有步骤的邀请业内从业人士到校进行师资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创业创业做得好的学校实地考察学习,学习内容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延伸到创新创业大赛的规则,计划书撰写、修改等。二是与地方创

新创业成功的企业、组织建立联系,开展创新创业沙龙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师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运营的状况,提升实践水平。三是与创新创业教育走在前列的高校建立联系,深入调研,学习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打造等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四是引进优秀人才,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从理论研究、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评估等团队,在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同事也为赛事准备打下基础。五是量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在创新创业工作上作出的努力,在职称评定、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考虑,完善考核评聘制度。

(三)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明确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地方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将产、学、研、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学生复学后转入相关专业,允许本科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等政策落实落细,对标修订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是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目标用户等相关要素,以其各要素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目标用户的市场导向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五)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地方院校,必然要主动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这些都是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地方院校必须以“双创”教育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新路径”,健全和完善“双创”制度,推进支持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建立与完善系统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形式,促进与地方经济区域发展的融合,创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机制,转变家庭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双创”意识。

猜你喜欢

赛道双创院校
自制冰墩墩不能滑出“法律赛道”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征服蒙特卡洛赛道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无人驾驶,先上赛道如何?
双新双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