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家庭美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0-11-19湖南女子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美德老龄化

■沈 婕/湖南女子学院

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未富先老、多元价值观、代际新关系等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也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在老龄化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庭美德建设就是老龄化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开展老龄化社会的家庭美德建设研究有助于培养公民的个体关怀意识;有助于维系家庭亲情;有助于调试代际关系;有助于培育敬老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德;更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安定和谐。

一、我国正飞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按照国际上评价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划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 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 万人,占总人口的17.3%;2018 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 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 万人,占总人口的11.9%;2019年末,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 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 万人,占总人口的12.6%。[1]近三年的人口统计显示,我国已经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 亿的国家,从发展趋势看,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持续加速。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的研究显示,预计到2040 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4.11 亿,将占人口总数的29%,2022 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 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 年的约35%。[2]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2019 年4 月2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讲话中多次就养老和老龄事业发展做出重要部署。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命题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社会性命题,关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更关乎道德与伦理的延续,不可忽视,不容回避,拓展和改善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把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一贯至今需要整个社会给予精神上的理解、物质上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保障。

二、家庭美德在老龄化社会建设中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物质层面,更来自于尊老、爱老、孝老等精神道德层面,在坚守传统的家庭美德过程中,亦出现了一些道德“困境”和“失范”的不良现象。

(一)尊老、孝老的家庭美德观念淡漠

受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文化观念的冲击,尊老、孝老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一些青年人中被忽视淡漠、盲目否定。一方面,老年人被认为是思想守旧,不开化爱唠叨的“老封建”、“老顽固”、“老古董”,许多老年人无私地将多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传授于下一代,却换来晚辈的不屑一顾,家庭中缺乏对长者应有的尊敬和孝顺,传统社会中尊老、孝老观念已渐淡漠。另一方面,一些青年忽视尊老、孝老等传统美德,轻视道德伦常,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追求奢靡享乐。在经济上压榨、依附父母、忤逆父母、出现了“啃老”一族、虐老、遗弃老人等颠置伦常的不道德事件,“老人倒地扶与不扶”这类问题,甚至尴尬地成为了能引发全社会热议的道德“困境”。尊老、孝老的行为“失范”,预示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滑坡。究其原因,奢靡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正悄悄地消磨着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慢慢侵蚀和抹杀着部分青年心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尊老、孝老的家庭美德根基,积毁销骨地慢慢造成了道德伦常、家庭美德观念的淡漠。

(二)尊老、孝老的家庭美德传承缺失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3],尊老、敬老、孝老、爱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家庭美德。而当今一些家庭对子女宠爱有加,尽心培养;对老人颐指气使,呼来喝去,实则有失伦常,使得家庭代际关系错位、道德传承出现断层;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给予了太多关注,却缺失了最为重要的家庭美德与道德情操教育,这种传承的缺失和断层,导致了家庭在下一代的培养上出现了重智力而轻品德的不良现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老龄化社会进程持续加快的今天,缺失尊老、敬老、孝老、爱老家庭美德的传承,轻视家教建设、家风建设,小则致使家庭失和、手足反目,重则影响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破坏社会和谐。剖析根源,利己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横行是影响家庭美德传承的最大阻滞,一些家庭中将教育子女与赡养父母也要进行利义权衡,使得“利在义先”,殊不知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既葬送了自己与家庭的未来,也丢失了最为宝贵的好家教与好家风的传承。

(三)多重压力下的现代家庭结构缩减了孝老能力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已是当今中国家庭常态,国情社情决定了我国大部分老年人群的养老主要依附于家庭。当年的“独生子女”除了要赡养4 位老人,还要为了生计打拼事业、抚育二孩。家庭与事业的重担让现在的中青年人不堪重负,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养老力不从心,无力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养老照护,以敬为本的孝顺、敬养老人退化为了单纯物质上的养老。究其原因,社会养老支持系统尚未健全、养老机构容纳能力有限、养老支出与长者医疗支出等经济负担沉重等问题让“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面临严峻挑战。

三、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家庭美德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4]当前,我国老年人口群体持续扩大,老龄化社会进程持续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是社会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应以弘扬好家风、好家教的家庭美德建设为抓手,做好尊老、孝老的长远规划与宣传,传承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而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关爱机制,提升服务老年人能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构建家庭美德建设规划,强化尊老、孝老的观念与意识

各级各地领导部门要及时掌握当地老年人口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人口老龄化对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前瞻性地做好以尊老、敬老、孝老、爱老为主的家庭美德建设长远规划。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的“三无”老人、独生子女亡故的“失独”老人等根据实际需求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救助措施,[5]对希望“老有所为”的老人给予合适的“发挥余热”的工作平台,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总结和提炼为老服务工作经验,丰富尊老、孝老美德建设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完善并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不断丰富和拓展家庭美德建设内容及目标,营造知老、敬老、孝老、爱老的老龄友好型社会,探索符合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家庭美德的构建之路,让家庭美德建设更赋有时代意义。

(二)拓展宣传引导途径,传承尊老、孝老传统美德

要拓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虚拟网络教育等美德宣传与传承途径,一方面可积极运用新闻媒体报道、征文、演讲、影视作品、诗歌散文等宣传形式,将孝文化植入家庭生活之中,下一代成长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可通过“孝老爱亲好人榜”、“道德模范”等榜样的引领,树立德孝典型,引领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唤起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年人,尊敬老人,孝顺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的社会觉醒,进而形成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省自觉。行孝主体的正确引领与自觉自醒,对尊老、孝老家庭传统美德的辈辈传承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也是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践行孝文化价值观的有效传承。

(三)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关爱机制,提升服务老年人的能力

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人关爱敬养机制,首先,应进一步完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制度,增进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孝顺意识,让法律赋予的养老义务进一步落细落实落地,对子女之间扯皮推诿,虐老、弃老等不道德的行为予以惩戒。其次,应大力发展养老事业与老年产业,汇聚各方力量织就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老年人社会保障网络,探索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老有所依养老供给体系;通过医养结合、疗养康复的养老模式打通老有所医的“最后一公里”,缓解子女事业、生活与尽孝难两全的现实尴尬,让行孝顺畅便利。[6]再次,构建精神层面的尊老、孝老机制,助其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部分刚刚步入老年,但身体依旧健康且乐于奉献的“新”老人”,希望得到返聘、他们玩iPad,用微信,会网购,一点不输年轻人,此类“乐活”老年人群体尚不需要时时服侍与照料,他们希望释放“余热”回馈家庭与社会,因而更为注重社会和家庭精神文化层面给予的尊敬、崇敬之感受。

着力提升为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尊重老年群体不同身体时期的差异化需求,既适应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弥补家庭结构改变后养老能力的不足。尊老、孝老家庭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便正是满足老年人所期待的有所养、有所医、有所为、有所乐之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原生动力。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美德老龄化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身边的传统美德
诚实是美德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助人为乐是美德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