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演化进程及未来展望
2020-11-19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李 祯/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当今由于产业分工不断精深、区域开放性不断增强,结构性矛盾不断突显的情况下,智库作为现代化的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所要发挥的功能与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智库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着自己演化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发现和研究智库变迁和演化的历程,可以主动发现规律,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供有力支持。
一、智库的缘起
(一)远古智库的形成与发展
远古时代以来,人类为了抵御自然带来的风险,开始以群居和部落形式开始人类的生产生活,随着对大自然的初步认识,人类逐步学会了加工和利用一些初等生产工具,并且在本群体内开始进行简单的生产分工。由于工具和分工的产生,人类拥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例如耕作、狩猎、放牧)和固定的居住场所。在这个逐渐稳定的过程中,人类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自然,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部落之间、种族主要涉及到领地的争夺、物资的分配与交换等。在这时期,人类中出现了一部分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利用其他人类所不掌握的认知,带领部落和种族获得了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逐步成为部落和种族的带头人物或权威人物,而他们被后世冠以尊者、能者、智者等称谓。这部分人类便是智库演化最初的基本元素。此后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的知识保留和传播速度得到了拓展,这时智库便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古代智库的形成与发展
自从西周灭商以来,由于疆土幅员辽阔不便统一管理等原因,中央政府采取了分封制度,因此,各诸侯在被赐封的土地上拥有了绝对的统治权。在周王朝势力不断衰微的情况下,各诸侯国纷争频起,其主要目的是力图通过对内的改革不断达到富国强兵、雄霸一方,进而达到取周天子而代之,称霸中原的最终目标。由于内政、军事等方面智慧需要,春秋年间有所谓“士”的一种阶层出现,[1]其本质上来看就是将具有一定专长的人揽入门下,为己献计献策,这个时期出现的“门客”“幕僚”“谋士”就是“士”的典型代表。这时期由于生产分工的进一步分化以及资源分配方式的改变,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更加的层次化。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呈现出叠加、反复、多元等特征,仅靠一己之力来解决矛盾已经变得非常乏力,而群策群力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要选择,因此,封建王朝时期智库的规模由史前时期的单独个人向群体组织转变,[2]例如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明朝的东林党。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化趋势明显,这标志着智库咨政建言的形式已经由个人转向群体,并且在维护统治阶级方面初步显现出了决断与伐谋相分离的局面。
(三)近代智库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把世界上数千年来传统的制造方法、运输方法和其他各种生产的方法都根本改变了,[3]此时产业之间的分工更加的多元化和精细化,区域间流动性不断增强,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个国家逐渐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此,各个国家开始注重国内的生产发展、民主建设以及区域间的开放合作交流。伴随上述一系列外部环境的改变,以个人或松散组织出现的智囊团体正式转变为现代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其所产出的智力产品更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帮助各个国家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这时期智库不仅可以对当前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而且借助现代化科技、广泛的知识储备以及海量的历史经验,在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上也已经大为提升。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形成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将国家的重心工作逐步转移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以及国际地位的攀升,我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逐渐增多。这个时期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都处于恢复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信息、思路、方法等针对性、可行性都较强的决策咨询,并且在人才培育功能、政策制定与评估、舆论宣传引导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涵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智库也开始出现,这为形成强而有力并且独具中国特色智库体系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时期
2004 年1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出台,文件明确指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领导部门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位智库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智库更加注重借鉴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和管理模式,然而由于历史渊源、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的不同,[4]智库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照搬照抄、决策需要与决策咨询相脱节的问题。并且在建设智库过程中缺乏具体的顶层设计。因此,智库发展一方面注重立场、方向、职能、架构等特色与规律兼具的制度构建。另一方面注重向国际知名智库(例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布鲁金斯学会、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学习借鉴。同时,这时期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科研机构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补充。经历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同步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经进入了专业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壮大时期
2012 年6 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2014 年10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2015 年11 月9 日,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12 月1 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共有25 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5]而地方也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积极进行智库建设。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智库互动日益频繁,逐步形成了国家级智库示范引领作用显现,地方智库特色鲜明的“纵向联动、横向联通”的发展格局,为解决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不适应”“跟不上”的问题进行了多种途径的实践。
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未来展望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今后一段很长的时期内,一方面因人才、制度、科技、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不聚集,另一方面因理论学科之间的融合、区域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智库未来会呈现出创新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合作将更加的协同高效
在今后的规划当中,要注重对不同类型智库之间的协同使用、加强智库研究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交叉学科在实际工作中交流制度以及智库信息资料库的电子化建设和共享制度。在发展当中,要注重智库组织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开放合作交流以及优势互补,探索完善目标、利益链接、社会职能发挥等三方面的协调机制。从而有效避免智库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整体实力因体制机制不畅而被内耗的问题。
(二)思想市场将逐步建立
智库中产生的智力产品如同其他产品一样,应该利用市场中的竞争与价格机制,使智库产品能够经受客观、专业、公正的市场检验。同时,要加快完善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制度,使领导部门不仅是最终的“消费者”,还应该是产品质量的“检验者”,从而激发思想市场的活力与动力,进而带动社会整体思想的繁荣和公民思想的拓展。
(三)研究的前瞻性更强
要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最为核心就是要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因为问题在萌芽阶段所要耗费的解决成本是最低的。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创新发展阶段需要增强预判性和前瞻性,注重长期战略研究与短期对策研究的有机结合,增强对不稳定、不确定信息的采集、追踪,从而为预先治理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四)民间智库作用进一步发挥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弥补社会力量的不足,企业办社会成为一种常态,随着领导部门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力量有效接管了领导部门撤出的职能领域,并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间智库作为社会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还存在小、弱、散、乱等现象。因此,未来民间智库发展应该在资金筹措、人才聚集、项目安排、职能定位等方面拥有不同于体制内智库的制度安排,从而形成“外脑”与“内脑”的有效衔接,进而达到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