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通识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0-11-19渭南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通识思政美术

■石 洁/渭南师范学院

近年来,高校通识课程的开展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德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美术课,是培养热爱生活和丰富情感,实现全面发展的学生很重要的环节。调查显示,61.7%以上的大学生认同“一个艺术家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最主要依靠的是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1]作为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美术通识课程在完成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认知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以便更加有效的增进教学效果,近几年来,社会新闻报道过很多例大学生思想品德修为出现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导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迫切的需要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加以重视,以切实有效的做法来提升美育在高校通识课程体系中发挥的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交叉学科融合的能力以及综合创造与表达的能力。从20 世纪初期开始,哈佛、耶鲁、剑桥等西方主流高校逐渐形成了“人文必修课”、“应用艺术学”、“生活浸润”等审美教育模式,通识课程教育可以在借鉴这些国家优秀做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更有成效的美术通识课程体系。

一、目前高校美术通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因为基础教学体系对美育的不重视,很多大学生对于美术通识课程都缺少相关知识基础,加上原先的美术教学评价标准用模拟现实的相似度进行衡量,造成学生对美的认识过于片面,艾斯纳说:“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空间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美术课主要是开发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从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开展美术通识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美术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国内各大高校已相继开设了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但是没有引起师生们的足够重视,学生到勤率不高,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仅是为学生提供的非专业性课程,其性质类似选修课,所以这些教师并未从内心重视这门功课,通识课程也不加入奖学金和其他荣誉的评定,且大多数开设在晚上,从学校管理层面至师生的看法都是将通识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

(二)缺乏合理有效的相关教育机制

当前高校缺乏合理有效的相关教育体制是开展美术通识教育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较随意,课时量小,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这会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美术通识教育理念,只能领会到部分片段性知识;再就是没有配套的专业教材和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美术通识教育经常是以小论文的形式考察,单一且考察结果有效性不强。

(三)教学中德育方面的教育成效函待提高

高校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到毕业阶段又忙于实习和找工作,辅导员需要管理大量的学生,导致学生德育方面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引导,在参加工作后这一问题导致很多学生道德认知欠缺,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甚至影响步入社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除了专业课的知识积累,在德育方面,通识课程有着很好的教学条件,可以在完成知识视野拓展的同时积极有效推进德育培养的引导。

二、美术通识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分析

(一)高校美术通识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高校美术通识课以欣赏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作为主,可以不仅使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画派和代表风格,并进一步深刻体会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欣赏画作的过程中熟知世界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体会到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德育和美育全面素养的提升。今后的美术通识课程,可以在名画的选择上适当选一些红色题材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绘画作品,尤其是近现代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作品,通过作品导读来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大学生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

(二)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

高校学生处在具较好可塑性的阶段,由于基础教育环节艺术教学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很多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知识也教匮乏,应该在教学中把通识美术教育作为思维的一部分,是认知的一种途径,我们的美术教育应努力做到以美化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通过美术通识课程可促进学生审美的提高,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今后专业的发展视野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可以为塑造学生全人发展提供一双翅膀,助其展翅高飞。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阿尔多诺在《美学理论》中说:“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面它摆脱经验现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不属于社会现实,属于这个社会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最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现象的。”[2]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人的大脑左半球主要是管理记忆、语言、计算、逻辑推理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控制区域,右半球是视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身体协调、直觉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美术通识课程通过形式多变、风格各异的作品和流派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以“课程思政”融入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

根据目前美术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课程思政”融入美术通识课程教学,既可以解决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也能使美术通识课程有思想方面的导向,有的放矢解决一系列教育上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美术通识课程教学中教材和评价体系的革新

学校逐渐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多层次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

(二)建立美术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的课程考核体系

结合美术课程的考核体系,可以将美术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美术学科优势和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都转化为育人资源,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课程思政能很大程度解决目前高校美术通识课的一些问题,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了解艺术,坚定信仰,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德育和美育全面提升和发展。

猜你喜欢

通识思政美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美术篇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