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之价值定位
——以古琴演奏技术及文化课程为例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琴中华文化汉语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一、前言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份之一,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明接受度的进一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随之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高等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设立,符合国家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日渐增强的现状,符合改革开放至今,国外学习汉语、汉文化的人数不断增加的现状,也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汉语教育师资的需求现状。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是专业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与提升的需要。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弹拨乐器。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自2003年11月7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古琴在国际上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之一。

二、对外汉语教育大概念下的古琴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话语系统中的逐渐回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在政治话语与民间传承的共同推动之下,随着经济的崛起,在全球话语系统逐渐回归,并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显示,截止2018年,全球已有15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48所孔子学院(亚洲126所,非洲59所,欧洲182所,美洲160所,大洋洲21所)、1193个孔子课堂,教师人数近5万人,学员人数近千万人。

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大,对外汉语教育日益突显出不局限于语言文字,而进一步扩展至哲学、艺术、音乐、思想等传统文化领域的需求。

(二)古琴文化的逐步推广

古琴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同,古琴价值被世界接纳的过程基本与中华文化在全球话语系统中的回归同步。

1977年8月20日,美国“旅行者”号太空船升空,带着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喷金铜唱片,收录一首90分钟的来自不同文化的,包括东西古典音乐的歌曲。其中,代表华夏文明与可能的外星文明交流的乐曲,就是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一曲《流水》。

2000年10月,法国总理希拉克访问扬州,广陵派大师梅曰强先生受邀演奏了《平沙落雁》《秋夜读易》等六首古琴曲,这既表现了国家话语对于古琴代表性的承认,也代表了古琴文化在国际上的官方推广。

2003年古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功。古琴申遗成功,彻底改善了古琴的生存环境,这一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也吸引了国际社会对其进一步的关注。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一次综合性展示。在《千里江山图》水墨长卷缓缓展开的同时,一把名为“太古遗音”的古琴徐徐奏响了中国古典文化清微淡远、中庸和谐、顺应自然的人文清音。

自此,国内外学习古琴,接触、接受古琴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习琴者跨越各个年龄层次,上至七八旬老人,下至四五岁幼童。

三、高等院校教育系统下的古琴课程

当代古琴文化的传承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一是以民间琴馆为主体,以传统的师徒相授、口耳相传为主要讲授方式;一是以高等院校的课堂为平台,以专业的古琴教师为授课者,以现代教学方法为模式进行古琴演奏与文化的推广。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古琴进入了高等音乐院校的课堂,并逐渐扩大其影响。高等院校教育系统下的古琴课程,相较传统琴馆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有如下之特点:

其一、古琴演奏技艺与文化结合的全面性。古琴并非只是单纯的乐器,它从古以来就是文人的至友,文人风骨与情趣的载体,古琴传承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承。这种综合性包括古琴演奏技艺、古琴制作、琴谱识读、琴曲内涵、琴歌吟唱、琴史疏理、琴派特色、琴人逸事等方面。在传统的师徒相授中,除了古琴演奏技艺而外,其他因素体现性不强。而在高校所开设的古琴相关课程则能体现这种综合性与全面性,除了作为基础的古琴基本知识(包括古琴演奏、琴谱识读等)外,还可开设与之配套的古琴文化课程,甚至可以从古琴文化入手,生发至中华文化的其他方面。课程开设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是“学院派”古琴传承的特点之一。

其二、课程开设稳定性强。古琴实际上有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简要说来就是,左右手基本指法、减字谱识读与指法对应、古琴名曲由浅入深之理解与演奏表达、古琴与萧埙或人声吟唱等艺术形式的配合等。在民间琴馆的传承中,课程开设随意性强,学习内容不甚完整,与其他艺术形式配合的资源也不充足。把古琴文化纳入高校教育,以正规课程形式出现,稳定性、系统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其三、教学方式现代化。在当代高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形式显得略为单一,不能满足对于古琴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在高校的课堂中,除了“面对面”“手把手”的授课方式外,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以图片的方式辅助指法的讲授,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展示不同琴派的演奏特色,以录音录像的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纠错或相互指正,以实现古琴教学的现代化。

古琴进入高校教学系统,是中华文化传承系统化、扩大化、深远化的标志之一,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所设置的古琴课程,则又有着其特殊的意义。

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概念下的古琴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师资的一门专业。在高等院校最初设置这个专业时,是以培养对外汉语言教师为目标,所设课程也以语言类课程为主。2009年,教育部下发《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第四条为“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2012年,教育部重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自此,无论本科教育还是硕士研究生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都展现出了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并重的特点,在此专业中设置古琴相关之文化课程,也成为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的选择。

与高校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设置之古琴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一专业的同学毕业后所要担负的,是将中华文化向华夏文化圈以外的地域与人士推广的责任。就古琴文化而言,他们不仅要学其然,还要学习如何在陌生文化氛围中展示与推广,因此,其课程的设置,有如下特点:

其一、古琴琴曲演奏、减字谱识读等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要尽量避免琴曲过长过难,所选曲目应以简短、易上手、文化特征鲜明突出为主,涉及指法应尽量基础,以免过于枯燥而降低学习兴趣;

其二、在具体的授课中,应多结合图片、视频,减少单纯的语言表达,使指法的讲授更为直观,更易接受,也更易传授;

其三、应鼓励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将古琴的弹奏与琴歌吟唱、昆腔朗诵、乐器合奏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结合。甚至在古琴演奏的同时,还可加入古典舞蹈、书法展示等艺术形式,将之逐渐完善成以古琴为主的综合性舞台演出。这样的形式,不但使古琴文化能够以更鲜明生动的方式向外传播,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展示;

其四、在开设古琴演奏课程的同时,要伴以古琴文化课程的平行教学。本专业的古琴文化课,要避免古琴史疏理、古琴打谱、琴人研究等专业性太强、程度太深、难度太大的内容,而以古琴名曲的欣赏、琴曲之背景逸事的扩展为主。主要分为两个部份,第一部分是正在学习的琴曲的扩展;第二部份是一些在基础课程中可能涉及不到的大型曲目,这些曲目可以古琴名曲欣赏的方式出现,在欣赏琴曲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扩展至曲目的思想情感、创作背景,以及相关之文人情怀。

五、古琴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之价值定位

古琴传递着与其他乐器不甚相同的艺术特性,且其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寄托着历代文人对自然的态度、对人生的解读、对生命与世界的感怀,是传统诗歌最好的注释,是传统哲学最直观的展示,是中华文化最有特色的名片之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古琴课程,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推广,更重要的是为古琴文化,或者说,为以古琴文化为契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非华夏文化圈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最终,能够在全球文化圈中传递真正有代表性的,古朴、淡雅、天真、自然、深邃,重视传统却不敝帚自珍,坦诚开放且饱含人文情怀的民族形象。

猜你喜欢

古琴中华文化汉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