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以国家形象宣传片《美丽中国》为例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模态隐喻

/曲阜师范大学

一、前言

根据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是指利用人类感觉,如听觉、视觉等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手段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每个模态对话语意义的产生有何作用以及模态之间如何互动,从而使语篇获得意义。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主要可以分为即结构、实体和方向隐喻。概念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建立,帮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关系和相关知识等去构建和理解目标域(Lakoff,1989)。

认知语言学是多模态隐喻的理论根源。Forceville(2009:21) 指出,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性思维的解释,除去语言或者文字外,隐喻还会由其他交际模式呈现,如图像、声音、身体姿势等。基于对概念隐喻的研究Forceville等人提出了多模隐喻的概念。

多模态话语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和听觉的呈现意义,并且通过隐喻的手法,丰富表意的呈现。但在目前研究中,将多模态隐喻运用到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弥补这一空白。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多模态隐喻研究

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Lakoff &Johnson,1980:1)。认知隐喻的研究将隐喻的本质定义为一种思维方式然而,就研究对象而言,认知隐喻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的束缚。非语言符号中的隐喻现象很少涉及。然而,Charles Forcevill的《广告中的sPictorial隐喻》(1996)却从视觉层面探讨了广告中的形象隐喻。这为多模态隐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将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 Johnson,1980)首次应用于视觉图像的理解和体验,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也发展了严格意义上的未来多模态隐喻。Forceville反思了经典认知隐喻研究的不足,对平面广告中的意象隐喻进行了研究,并逐步提出了非语言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他将情态定义为一个使用感官建构意义的符号系统。他认为,除了文字符号、图像、语言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之外,隐喻意义的构建也可以涉及到所有这些方面。这就区分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前者是指目标域和源域只使用一种模式或主要使用一种模式的隐喻,后者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使用不同模式的隐喻。与语言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具有叙事性、生动性、具体映射的普遍性等特点。

多模态隐喻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支,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主要关注转喻在不同的范畴、特征及其与转喻的关系上的表现,而国内文献则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的评述。

(二)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

国内多模态隐喻开始较晚,首先是偏理论研究《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冯德正,2011)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将视觉图像的元功能资源看作隐喻潜势,并分析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与隐喻的构建。同时,他认为多模态隐喻的类型也可以通过映射方式与文字-图像关系进行区分。谢竞贤(2011)专注于跨语言学背景下隐喻的特征。二,是研究不同类型的多模态隐喻的特征,包括广告,漫画,雕塑和电影。赵秀凤(2011)《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一文,以一则涉华政治漫画为例,揭示了多模态隐喻概念意义、情感效果、审美或评价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对多模态隐喻的实际运用的研究有,《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蓝纯,201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分析了21个海飞丝广告,指出几乎所有的隐喻都是以视觉,语言和听觉模式的组合呈现。潘艳艳(2011)对两幅漫画的多模态隐喻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江桂英,王蓉花(2013)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6名高水平外语学习者在即兴演讲和问题回答会话中言语、手势单模态隐喻和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使用情况。

三、《美丽中国》的多模态隐喻的建构

(一)旅行隐喻

宣传片标题是“美丽中国”,片中的多种模态共同诠释了这一主题。在昆曲唱腔的背景下,随着航拍镜头的推移中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宣传片拉开序幕。在结束时,宣传片展现了湖中撑船人的景象,起始都运用了风景,这和建立在“始源-意向-终点”意向图式之上旅途隐喻中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

宣传片中还呈现了奔马、高铁、城市中忙碌穿梭的人群等多种前行方式,这些源域映射出展现多种认识中国方式的目的域,共同构成路途隐喻。在整个宣传片中,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生状态和经济文化,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头推进方式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我们跟随着镜头或近或远,或航拍或近景体悟方方面面的中国之美,认识中国的过程就是一个旅行的过程。

旅途隐喻还强调中国的发展路途。宣传片中后半段一系列画面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路途。在快节奏的背景下,宽阔的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工人们夜以继日为高楼大厦添砖加瓦。构建出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旅途隐喻贯穿全篇。

(二)拟人隐喻

在《美丽中国》中,拟人隐喻也贯穿全篇。在拟人隐喻中,可以通过人类的动机、特点和活动来理解非人类实体和各种经验。宣传片中“中国是人”是最突出的隐喻。在讲述美丽中国的发展中,首先出现了林中慈祥微笑的藏族老人、然后是辽阔山间的牧马人、村寨中起舞歌唱的民族妇女以及大西北土地上舞动陕西腰鼓的人们等,这些是中国多民族,多样的社会民俗和民族大融合的美,随后画面转向现代,在城市忙碌的上班族,在研究院进行设计的科学家等穿插中国新科技等这些画面。宣传片通过文字模态,图像模态的相互配合,以人来隐喻中国,中国被塑造为一个发展迅速,充满热情的“人”。

(三)飞机,轮船隐喻

在《美丽中国》的片尾,出现了飞机起飞的升空的正面画面,以及俯拍的轮船出海乘风破浪画面。中间出现昆曲“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唱腔,延伸了图像内容。宣传片用飞机和轮船概念隐喻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接续发展,腾飞起航。穿插科技文化成果,展现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且通过文字表达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不断抗争创新的英勇历史。

(四)音乐隐喻

在多模态隐喻的过程中,声音隐喻在表达语篇的整体效果上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美丽中国》中采用昆曲唱腔,并配以中国古诗词的歌词。由北方昆曲剧院完成昆曲唱腔创作、演唱、唱段伴奏演奏等相关工作,飞泉鸣玉娓娓动听。作为听觉模态,背景音乐昆曲的演唱不仅为视觉模态的呈现增加了情感力量,而且自身也有重要的隐喻作用。昆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代表中国形象的代表,不仅为影片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随着镜头和音乐的推进也潜移默化的将这种文化之美传播开来。

四、结语

运用文字、图像、音乐等多种符号模态,以隐喻为认知框架,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富强美好,民族团结的国家和形象和民族精神。作为国庆七十周年的外宣语篇,《美丽中国》以多模态隐喻为框架,在视觉,听觉模态上人们最直接的感受,观众从真实的细节中感知中国的内在和外在之美。充分展现了一种真实的大美与中国,连贯地将文本连接起来,使受众成为主体,感受到真实自然的中国让国家形象的宣传更具有亲和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模态隐喻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基于老年驾驶人的多模态集成式交互设计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