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翰文化的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构建
2020-11-18王克强
王克强
什么是翰文化?从翰字字意演变史说起。许慎《说文解字》:“翰,天鸡,赤羽也。”可见翰的本意是红羽雉鸡。郑玄《礼记注》:“鸟羽之长而劲者为翰。”可知汉代“翰”字作“长而硬的鸟羽”解。因为古人用羽毛做笔,翰就有“毛笔”意。毛笔可用来写文章,又引申出“文章、信札”意。写文章需要有学问、有才华,故有学问和才华的人也被称为“翰”。朝廷征召或选拔德才兼备、擅长写作的人做“翰林”,从事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给皇帝讲经史及草拟文件。“翰林”就是品德高、学问好、善教育、善写作的人聚集成群。因此,翰文化是以“品德高尚、学问深厚、教育有方、创作得法”为核心价值追求,不断超越自我、共趋审美境界的文化。
基于翰文化的教育传统溯源
基于翰文化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人,是唐代名臣陆贽。陆贽,字敬舆,吴郡吴县人。其学问深厚,明朝学者王世贞在《陆贽集序》中称其“学之纯粹,盖三百年间一人而已”。唐德宗因此委陆贽以主持教育之重任。陆贽的教育思想以翰文化为本,核心内涵分为“正德为训、慧育为研、精进为教、同极为科”四个维度。
陆贽在辅佐唐德宗时,重视正德,强调教化规训。认为“尚德者,教化之先”,借朝廷之力推进教育,规训国人,“致理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不吝改过”。在陆贽“正德为训”思想感召下,海内军阀有所收敛,朝廷治下礼义兴行。同时陆贽作为饱学之士,善于研究历史,从中总结出教育智慧。他反对泥古不化,认为教育中要重视灵活性,追求时代性,认为“或牵古义而不变,或趋时会而不经”不可取,要把握时代特征,研究教育策略;要探求学情,运用教育智慧,因材施教,做到“妙于用而有常,通其变而能久”。陆贽还重视“精进为教”,他在教育中强调自省,他认为只有自省才能精进,才能教化黎民向上向善。他积极推进人才教育,认为“构大厦者,方集于群材”,不断创新培养手段,让不同才能者各得其所。他以“同极为科”为教育之归宿。同极为科即目标一致、齐心协力、追求理想。陆贽追求的教育境界,就是明晰名与利的关系:“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则所以裁是非、立法制者,则存乎其义。”人人明辨名利与是非,遵守法制,则天下大治。可见,陆贽是个有家国情怀的教育家。
陆贽的教育思想彰显了“正德为训、慧育为研、精进为教、同极为科”四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他去世后归葬吴县,葬地因此得名陆墓,他的部分子孙留居吴县,秉持祖志,代代弘扬其教育精神,影响深远,使苏州相城教育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基于翰文化教育精神与传承
近年来,为了解决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之间各自为政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各地先后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以图通过整合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培训职能、教研室的教学研究职能、教科所的教育科研职能以及电教馆的信息技术支撑功能,追求区域内教育资源运用的集约化、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渐进化、区域教育发展效能的最大化。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教研、科研和培训的一体化发展路径,被称为“教科研训一体化”实践。
当然,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不能简单移植,原因是各地教育传统不同。区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事原则。苏州相城教育界以本土先贤陆贽的教育精神為归依,从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去聚集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建构力。依托陆贽“正德为训、慧育为研、精进为教、同极为科”的核心价值观,能厘清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之凝结成互为目的、互为过程、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的整体。“正德”能促进各部门摒除小团体杂念,集思广益,增进团结。教学研究是基于区域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行动研究,是“慧育”的关键;教育科研以前沿理论为指引,以解决区域教学问题为根本,以推进有序教学研究活动为路径,是教学研究的高级形态,也是“慧育”的前提;教师培训则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与教学能力,是“精进”的动力。信息技术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数据分析,为教师培训搭建了先进平台,四位一体形成合力,区域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能力、教学水平就能趋于“同极”。
基于翰文化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基于翰文化的教科研训一体化,通过对“正德为训、慧育为研、精进为教、同极为科”的价值追求,让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与信息技术互相渗透、彼此融合,从而形成“1+1+1+1>4”的叠加效应。
精进——职能深度贯通,作用发挥互补 针对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与信息技术在工作范围、重点、职能、时效上互有侧重的情况,坚持系统思维,通过集体参与“一体化课题研究”让四者贯通互补。课题研究通过七个步骤展开,即发现问题,辨明问题主次,预设目标,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对策,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教科研训一体化实践盲区不断有人补位、顺利衔接,并结合各自职能特点,完善工作流程,不断解决部门之间合作不充分、资源整合不到位的问题。坚持“短与长”“点与面”结合的研究方式,发挥教研部门学科覆盖面广、力量集中、重点突出等优势,弥补科研部门“高位召唤”的不足。通过“统合”机制,发挥教研部门长期联系一线的优势,发挥教科部门建构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优势,密切关注问题的整改,通过师资培训,防范对问题知而不改、边改边犯等现象,从而在一体化层面上达成共同精进的目标。
慧育——课程协同联通,工作推进互动 以课程来联通教科研训一体化工作,是一体化实践的另一条有效路径。通过建立“相城教师专业发展翰课程体系”框架,将教科研训工作统整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以四部门优势项目为龙头,四部门协同合作,不断互动完善,让课程建设推进更快,一体化实践更细更实。建立基于翰文化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能通过纯学科类及整合类课程让慧育落到实处,实现攥指成拳、精准研训。建立四部门课程协作配合机制,可以形成“一盘棋”局面,避免工作重叠让研训成效打折扣。每个研训员全程参与,协同分析研判问题线索,保障研训有效推进;研训员在教科研训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实现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为了推进课程建设,研训员不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还积极多元发展,在科研、教研、培训及信息化各方面都有建树,以自身实现慧育的经验帮助更多教师走向慧育。
正德——教育资源畅通,成果运用互享 在“中心”内部开展陆贽正德思想系列学术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排除私心杂念,追求正德品格,促进内部教育资源有效畅通,加强问题线索、方法策略、研训成果的互享,实现研训的倍增效应。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问题线索管理和处置机制,将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术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上报,然后集思广益,及时反馈,以利于各部门提升工作效能,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从而不断提升教科研训一体化工作的整体效能。开展每周一次的部门经验交流会,相互借鉴一线指导技巧、团队管理策略、成果有效运用等经验,使部门之间教育资源畅通,成果互享走向深入。
同极——队伍管理融通,争先进位互督 “教科研训一体化”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专业过硬、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作保障。建立力量统筹使用机制,实行“中心主任牵头,综合科统筹,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术四部门联合实施”的模式,落实发现问题后整体联动的机制,明辨各自责任,增强补位意识,实现教科研训的充分融通。在制度设置、工作实施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把内部监督置于重要地位,建立四部门互督机制,在工作中形成短板及时发现和互相督促共同精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短板复查机制,激励各部门杜绝懈怠、精诚团结,提升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质量,从而实现争先进位、同极佳境的目标。
只有扎根本土教育文化传统,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实践才能循序渐进、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