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2020-11-18黄文杰高迎春朱培林
黄文杰 高迎春 朱培林
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新的职业岗位呼唤新人才。为了更好的解决中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基于此,学校的“三教”改革拉开了序幕,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山西省翼城县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多年教育教学改革“826”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些做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826”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含义
“826”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含义为:“8”八字形交叉循环(二者有机结合);“2”双层次目标引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標实现过程);“6”六环节目标达成,每层目标达成过程需通过六个环节来实现。
应用类型及结构
第一种:根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产生的类型。(如图1)
第二种:根据要完成的任务产生的类型。(如图2)
第三种:根据要完成的项目产生的类型。(如图3)
第四种: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的类型。(如图4)
理论依据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起始于德国,盛行于欧洲,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学习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集合了杜威“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在任务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论观点;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此种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新的初心
“826”教学模式主要为了解决当前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能够解决教学目标设计时出现的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的问题。目前教学目标过多的强调技能与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忽视了方法能力与德育培养的目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826”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专门设计了这方面的培养内容。
第二,“光学不会”的问题。目前,学校教学中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一,教师只管“讲”,学生跟着记,不思考不实践;其二,实训课教师演示,学生效仿操作,教师很少指导,学生不学操作原理,更不会思考对与错,亦不知学完能从事什么工作。其三,一些学生上课“四不”问题严重:不爱学没兴趣、不想学无动机、不会学没方法、学不会导致没效果。
第三,能够解决教学模式混乱不清、无所适从,没有特色的问题。
学校在教改中一直很重视对教学模式创新应用,提出要创新教学模式。“826”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符合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真实的“项目实施”场景设计出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学习动机的驱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学习效果的展示与呈现,从而解决了学生“四不”问题。
特征、特点与特性
“826”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建构优先原则,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基于整体过程的实践意义上的“境”,情景真实存在;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上的“学”,学生主动存在;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上的“教”,教师反应存在。
三大突出特点:即突出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确定与达成;突出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培养。
“826”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具有“四性”:即学习过程的整体性;达标过程的控制性;强调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的目标引领和质量控制;思考过程的批判性,强调“做”的过程中的评价与思考、总结经验;合作过程的创造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的合作,方法流程上的创新。
创新点与突破点
第一,教学目标双层次设计,既能实现教学内容应完成的所有任务目标,又能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性问题得以解决。“826”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双层目标”引领设计,即预设性的教学目标和生成性的教学目标。预设性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结束时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学习上的障碍,但由于教学模式的制约,常常教学过程结束了,课堂预设目标也似乎完成,但新问题只能“不了了之”,日积月累,导致这些学生因“学不会”而“不想学”,进入恶性循环之中。而“826”教学模式的生成性目标的解决,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第二,“8”字形交叉循环结构,是预设性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与生成性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真实而巧妙结合的完善体现,才是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结束。
第三,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学过程中出新问题、疑惑是必然的。而且不同学生很可能问题不同,甚至一个学生不止一个问题,“826”模式可以把出现的问题分别作为他们各自的“生成性教学目标”,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教学案例
以《雪绒花》歌舞表演“826”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项目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施为例。
项目确立 歌舞表演《雪绒花》;学校音乐节高三音乐22班参赛作品。
项目准备 文稿资料《中华少儿歌曲》;数字资料《雪绒花》简谱、五线谱、和弦、中文歌词、英文歌词、唱片、(演奏)吉他、舞蹈视频等;吉他、架子鼓、手风琴、电钢琴、音响设备;观看电影《音乐之声》;学生分组。
项目设计 第一阶段:任务一,视唱简谱、五线谱;任务二,中英文歌词演唱;任务三,编配电钢琴、手风琴和弦以及华尔兹基本舞步的编排;任务四,合奏、演唱、舞蹈表演。第二阶段:互换角色。
目标描述 自编、自导、自演《雪绒花》。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熟悉《雪绒花》词曲、熟练演唱;掌握3/4拍的强弱规律并运用;用多种乐器演奏《雪绒花》(教学难点);掌握舞蹈表演《雪绒花》。关键能力: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搜集、选择、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弹奏器乐能力、编配能力、肢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编配能力,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使用多种乐器演奏《雪绒花》。
以第一课时为例,体现项目实施、项目展示、项目评价和次生项目的产生及完成。
课前学习 网上查阅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之《雪绒花》的背景故事;观看视频:《雪绒花》的原唱和舞蹈表演;学习微课——《雪绒花》乐谱视唱,学生录制音频上传平台;互评,教师点评。教师结合课前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完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任务导入:选定参赛作品,明确目标,了解作品背景并完成乐谱视唱,掌握节奏。(4分钟);微课跟唱:练习3遍。(8分钟);组内训练:唱出乐谱,自编动作,打出节拍;选定乐感强的学生做小指导,督促、帮助其他人;教师巡视把握学情,相机辅导、纠正。(20分钟);组间展示:分享并PK,指出不足和问题。接下来组内训练,弥补不足,解决问题。(10分钟);师生小结:总结收获,明确任务完成情况。(3分钟)
项目展示 组内展示分享,然后组间展示PK。
项目评价 课前视频录制进行互评、教师点评;课中每个环节,尤其是组内和组间展示时,要依据视唱标准进行评价,指出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学习和练习;课后录制视频上传教学平台,请幼教音乐教师客观评价。学生可以把视频前后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
课后巩固拓展:继续视唱乐谱。有能力学生跟唱《雪绒花》中文歌曲,上传平台并互评;个性化辅导;学生自创8小节3/4节拍的旋律,将其上传教学平台,互评,教师点评。
次生项目 针对个别学生视唱简谱较好而五线谱不能流利地唱下来,要求学生对照《雪绒花》简谱写出五线谱并唱出来;针对个别学生在打节奏时附点音符没体现出来要复习3/4节拍的强弱规律;需讲解《雪绒花》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加深情感。
项目反思 课前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初步学习,促使教学进展,针对个性问题进行辅导与纠正。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在课上解决,需要课后巩固和拓展。教师根据学情,产生次生项目再解决,并进行教学策略优化。整体上来看,学生参与积极,互动多,学风浓,因此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项目任务。
教学亮点 小组指导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更多的细节问题,并做一定的指导和训练;翻转课堂能节省课堂时间,加快教学进度,项目任务达成度高;组内展示分享,避免了滥竽充数。组间展示PK,既能进行分享交流,也形成激励竞争;评价标准尺度明确,有多元主体评价,也有过程评价。幼教音樂教师参与评价使评价相对客观、公正;次生项目的解决实现了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山西省翼城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