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命题风向 剖析练习设计
2020-11-18李方
李方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命题的的风向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在练习的设计和教学中应紧跟命题风向,体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关注。
分析命题风向
体现真实生活 课程改革提倡回归数学的本来面目,命题改革以来,很多试题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呈现真实生活中的数学。
重视过程理解 命题中很多关注的不是答案,而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凸显出知识的本质。
发展能力素养 在基础教育质量的检测中,检测内容蕴含了越来越多数学素养的考察,如阅读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运算的能力、空间思维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品质和素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命题的风向是贴近生活,重思维品质,重数学素养。面对命题导向的变化,需要我们思考,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教,教什么,怎么练,练什么?本文笔者就练习设计做了一些剖析和建议。
练习设计剖析
练习有目的,有针对,有层次 进行思路整理,再认知识有目的。思路整理这一环节中能让学生对刚学的新知识印象深刻,特别是能让学生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练习前应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再认,对前后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勾连,对知识的结构进行概括梳理,明确练习的目的。
关注练习反馈,设计方向有针对。练习过后及时反馈对因材施教有很大帮助,由于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及时反馈摸清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接下来的设计方向有针对的作用。
练习因人而异,思维要求有层次。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既要有基础的题,也要有发展思维的题,既有全班的要求又有个别的要求,既有课堂的练习还有课后的实践,才能使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练习有趣味,讲效率,多评价 练习的设计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而是要利于学生发展。让学生能自觉自愿的饶有趣味的完成,才能达到教学高效。
练习形式求新,内容求活,题材求近。小学生对新鲜的形式,新奇特的内容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积极地参与思考,所以教学中可采用独立练习,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亦可采用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增强探究知识的能力,还可全班讨论交流,使学生集思广益,开阔思路。教学中可以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开展口头、书面、实践等内容的练习,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高效。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能忽视评价,持续提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练习课绝对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做做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发现、有什么困难和纠结,需要在评价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及时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经验,并且在评价别人的同时提升、完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练习要多元,要拓展,要质量 在设计练习时,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应设计一些对比性习题让他们辨别判断。如在教学“分数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一堆煤共12吨,用去了5/6吨。还剩多少吨;一堆煤共12吨,用去了5/6。还剩多少吨?深层次进行数量关系的比较,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分析思路。
练习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运用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再如在学习一般应用题时用综合法或分析法讲解过后,可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间关系。
安排適量的拓展性练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这样的活动:玩转包装箱牛奶盒的外包装:长6厘米,宽4厘米,高10厘米。现在要把12盒这样的牛奶盒装进一个长方体纸箱,制作这个纸箱(接头处忽略不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试着画一画你设计的长方体纸箱。有的小组考虑一层:三排,每排四盒;两排,每排六盒……;有的考虑两层:每层两排,每排三盒;有的考虑三层:每层两排,每排两盒……课堂顿时沸沸扬扬,学生思维异常活跃,都在竭尽全力涂涂画画寻找不同的想法。还可以设计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研究数学家的难题,探索世界上尚存未解开的数学题等等,相信跳一跳摘到的果子才是最甜的。
结束语
练习的关键在于不重数量讲究质量,努力改变形式,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基本练习要丰富而不仅仅是数量,拓展练习要精而不是面面俱到,要追求质量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但不要培养答题的“机器”。
紧跟命题风向,精心设计练习,才能真正充分地发挥习题的功能,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既高分又高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