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2020-11-18时若瑜
时若瑜
【摘 要】 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空间观念培养;教学策略
如果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但能够很好地认识几何体的特点,还可以为将来的几何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改实施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教师尽管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但还是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策略不科学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整体入手,培养空间观念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树立整体建构的教学理念,整体优化学生的空间观念,防止只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的教学现象。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几何体的表象,再从表象开始展开联想,进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教师不能向学生简单地灌输数学知识,让学生记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和棱的数量”等,应该整体优化教学,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物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与正方体物体,例如鞋柜、微波炉、收纳箱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看看教室里有哪些长方体与正方体物体。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文具盒,说一说它有几个面和几条边,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文具盒的面和边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文具盒的形状,总结归纳出长方体的特点。这样教学由整体入手,再到部分,尊重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认真观察和深入思考中,深刻认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从以上教学环节来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接着指导学生观察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最后启发学生自主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逐渐建构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
二、循序渐进,培养空间观念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需要经历一定的探究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遵循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和认识物体的特点,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体会三角形各条边的特点与关系。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棒,尝试摆一摆三角形,注意观察三根什么样的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试了多种不同的摆法。在学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了围成三角形的必要条件是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提升。
当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条理、清晰地感知数学知识,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仅仅通过观察和思考,远远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感知。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几何体的特点,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几何体和空间表象,不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比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啤酒罐头等瓶子,形象感知圆柱体的特点,再指导学生用硬卡纸尝试制作一个圆柱体,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圆柱体的特点。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想一想圆柱的侧面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长方形与正方形做侧面的圆柱进行对比,想一想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同时启发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圆柱的形状。通过上述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逐步归纳出圆柱的特点,不但有效建构了数学新知,还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观察物体、动手操作等学习策略,自主探究、深入体验,逐步建构了圆柱的特点,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几何体的特点,帮助学生建构几何形体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整体建构、循序渐进、动作操作等有效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叶春梅.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學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基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例中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