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视野下数学课堂的实践策略
2020-11-18冯宇顺
冯宇顺
【摘 要】美育是一种体验生命的感觉,满足个体精神需求。数学学科审美教育在于艺术熏陶和情感沉淀,重视生命的非理性情感、感知、想象等多方面内容。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该学科涵盖的美育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相关研究指出,教育在当前环境下其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学生认为数学课堂中很多知识枯燥无味。正是如此,越来越多学者已重视数学的美育价值来改善这一问题,从而凸显开展美育教育重要性。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实现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
一、数学课堂美育现状
1.缺乏合理美育目标
当前大部分数学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不断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然而在改革中依旧存在缺乏制定合理的学科美育目标的现象,无疑阻碍和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现阶段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目标即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和技能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数学教师不能从学科美育角度来设定章节知识目标,从主观角度分割各个章节知识,并分层次设计问题后再细致化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导致数学教学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体系。
2.数学教学急需美育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又要关注对数学美的发现,使学生在了解和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情感和提高发现数学美的直觉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数学教学需要和美育结合起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既是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又是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美的过程。
二、数学课堂美育策略
1.转变数学教育理念
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数学课中美的形式、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等都是数学美育的重要资源。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模式,重点强化美育学习过程。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内涵以及得到较为准确的问题答案,还需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审美意识。以《认识10以内数》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美育学习内容,通过故事激发学生潜在审美意识。即在一块漂亮鲜美的大蛋糕上插了7根蜡烛,再为学生播放一位小朋友独唱的“生日快乐歌”的视频,之后数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认识视频中的小朋友吗?他在干什么?”这种生动有趣的画面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主动数大蛋糕上的蜡烛和观看视频,有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最重要的是数学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审美意识
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美育因素。数学教师具备较高审美意识,是强化学生审美意识主要途径之一。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承载大量的科学语言信息,生动丰富的美育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促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高效。数学的符号美、规律美、结论美有时不易被学生发现,因此教师应运用规范化数学语言,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理出美育因素,使美育因素具有深刻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根据自身审美能力准备好有关圆的美的学习材料、视频等教学素材,课堂上带领学生从观察圆的特征、生活中的圆、画圆、欣赏圆、绘制美丽的图案一系列学习研究过程来充分认识圆、感受圆的美、数学美,充分挖掘数学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体现美的情趣。
3.创设美育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因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得到巨大的帮助和便利,数学教师就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促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中体验数学知识涵盖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数学教师为学生设计“大象过生日”情境,即森林中的大朋友大象要过生日了,大象妈妈邀请很多动物朋友前来参加,让学生统计一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哪一种动物来的最少,哪一种动物来的最多,由此一来就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情境当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数学教师可结合重难点知识设计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再借助教学课件中富有美感的视频和声音展示給学生,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再以《圆》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借助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如高尔夫球、乒乓球、碗、水杯盖等圆形实物,让学生从直观角度形象地认识圆形物体。当学生对圆形产生初步认识后,数学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圆形教学模型并对照教材深入分析知识,即圆是椭圆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呈现形式,当椭圆自身的离心率和0相等时就会使两个焦点重合形成圆形。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学科之美,是数学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激发学生潜在求知欲的同时展现数学美。
4.建立探究实践氛围
如果数学教师想要建立探究创新性心理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美育,就要积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不断设置悬念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潜在探索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主探索知识,体验学生数学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为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基本都见过各种类型图形,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也事先预习新知,在预习中就会猜想长方形的两个短边长度相等,长边长度也相等且4个角均为直角,此时数学教师立即追问:“运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借助三角尺和直尺等工具验证猜测是否正确,之后可以和其他学生相互交流”,这种教学形式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活动时,数学教师就应适当放手并在全班走动给予适当指导,检验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之,美育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感受力的关键,促使学生完善自身人格以及提高整体素质。数学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科美育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宝林.小学数学课堂美育教学效果浅析[J].内蒙古教育, 2016(26):67-67.
[2]张水仙.试析数学语言之美——小学数学美育渗透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 18(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