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问题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2020-11-18范美玲
范美玲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出发,通过问题教学法,借助问题导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有趣的问题,而数学学科比较抽象,有点枯燥。所以,教师要尊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比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在新课导入阶段,通过多媒体创设了一段有趣的数学生活情境: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猴是马戏团的明星演员,今天它骑的是一辆特殊的自行车,这辆车的车轮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三角形的,还有椭圆形的,在骑车过程中,车子上下颠簸,小猴子差点从车上摔下来。当学生哄堂大笑时,我趁热打铁,及时抛出问题:“为什么小猴子在骑这辆特殊的自行车时会差点摔倒在地呢?”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经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了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然后,我出示了圆形实物,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象感知概念。学生用一根小绳子沿着圆形绕了一圈,建立了圆的周长的初步表象。接着,我让学生把小绳子从圆形上解开来,通过操作体验,学生可以深刻地感知到圆的周长其实是一条线段,求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的周长。通过这段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建构“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圆周长与半径(或直径)有什么联系。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算出了圓的直径大约是圆周长的三分之一少一点。在这个操作运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建构出圆的周长的定义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在趣味数学情境的启示下,在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的引导下,学生凭借数学思维去探究和思考,在实践中活化了思维,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二、通过开放问题,活化学生思维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从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设计丰富多元的开放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已知条件探究问题解决的多元策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相遇问题》一课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放学时,小红无意把小刚的儿童读物带回了家,小刚知道了,想要快些取回自己的课外书,请问小刚怎样才能最快地拿到课外书?”这是一道基于生活的数学开放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要考虑小红、小刚两家的距离以及学生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情况。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可以让小红把书送给小刚,送书时可以选择乘坐多种交通工具;有的说可以让小刚到小红家里去取书,还有的说小红和小刚两人可以从家里一齐出发,在一条相同的路上相向而行。在学生意见有争议的时候,教师可以顺势围绕这个疑点,组织学生思考辨析不同方案的差异,围绕最短时间和数量关系等关键,遴选一种最佳的解决之道。在开放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体验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意义以及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快乐,同时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综上所述,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充分锤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挖掘潜能,感悟数学思想,运用并掌握数学方法。
三、依托层递问题,提升思维层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展问题教学不仅要设计趣味问题和开放问题,还要谋划一些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要点和学生学情,设计了由三个问题组成的相关关联、逐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其一,两条相交的直线,如果其中一条直线开始旋转,另一条静止不动,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有哪些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旋转,把角转换为锐角、直角和钝角,然后加上一条直线,和原来两条直线相交,算出三角形以及长方形的内角和。其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内角和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发现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可以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其三,探究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和讨论交流,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猜想。上述教学环节,教师借助问题推动学生探究,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搭建了思维支架,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角的变化,形成直角,然后算出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内角和,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通过猜想和验证,求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所以,架构具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验证数学知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数学公式的内涵。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问题,不断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