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0-11-18王颖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积淀,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因其“活态”形式而尤其需要民族与国家的刻意而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刻意而为,否则,便会黯然失色,甚至于永久性失传。因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非遗的国际行动已经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又是多民族大国,在源远流长的生发史中创造了灿烂曼妙、色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对履行非遗保护开发的历史重任分外重视,积极履行,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为保护与开发非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非遗保护与开发尤其需要通过教学形式来进行,而其教学形式中的艺术教学形式更显首当其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非遗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融入艺术教学;教学模式
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相比较,其鲜明特征即是以“活态”形式存在的,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主要存在形式。非遗的“活态”存在形式决定了以人的自身为载体来传承、保护与开发的突出特点,尤其需要民族与国家的刻意而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刻意而为,否则,便会黯然失色,甚至于永久性失传。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尤其需要通过教学形式来进行,而其教学形式中的艺术教学形式更显首当其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非遗是对民间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中不能被物质文化所替代部分的涵盖,具有“活”在民间,被民间艺人、家族代际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特技表演、民粹再现等特点,适宜于通过艺术教学的形式来进行。进而,探讨非遗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既为打造好利用好非遗保护与发展的主要阵地有益,又为推动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应然视角与对策,主要观点有三:
一、艺理相融、理艺互映
高等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舞蹈类、传媒类某一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与非遗保护与开发所需要的人才品质与人才类型的高度吻合,因此,现在的高等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必然是走向社会后的应该和能够担负起非遗传承发展责任的重要力量和主力军,那么,培养他们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保护与开发非遗的理念非常重要,而他们保护与开发非遗理念培养的最佳乃至最为关键的时期,就是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在校学习期间,这就要求高等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要将专业教育教学与非遗保护与开发理念的教育教学融合起来,追求两者相互结合基础上的艺理相融、理艺互映。
高等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中对非遗保护与开发理念的融入,要从让学生了解、深入了解、全面了解\正确了解非遗包括什么、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紧迫性、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循序渐进的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高等艺术类院校教学对非遗保护与开发理念的融入渠道,既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承载途径来进行,还要通过理论研究的途径来进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输入内化作用,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科研能量,充分发挥学校科研资源的支撑作用,组织教师和学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实地调查、进行民间访谈、进行调研分析、进行理实论证,从中了解现状,感受危机,明确认识,增强非遗保护与开发责任与义务承担者的紧迫认识和自我责任认识。还要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以教师增强保护与发展非遗的理念,来确保在专业教学中融入非遗传承保护艺理相融、理艺互映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艺技相融、技艺同馨
保护与传承非遗需要具备正确的理念,更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艺术审美、艺术欣赏、艺术表现、艺术挖掘、艺术创造能力,否则,对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理念就会被限制于空谈状态,或流于一般性效果。因此,高等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对非遗的融入,必须落实到专业教学内容之中,与教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一同进行,培养学生们对专业艺术与非遗艺术融会贯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能够在专业学习和专业进步中更加积极地学习、理解、接受、爱护、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需要在继承光大的目标下不断争取学业的进步,收取专业学习进步过程中与非遗保护能力形成的艺技相融、技艺同馨的学习效果。
高等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对非遗保护与开发技艺的融入,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任务中的内容与非遗相关内容予以有机结合,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二者兼听兼得、同习同悟,可以专习形式来习练非遗技艺,感受非遗的熏陶,习得保护与开发非遗的一定技能。进一步说,非遗产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诸多门类,这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等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的组成部分,都是可以与高等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的技艺教学相结合的,将其中的某些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就是为保护与传承非遗培养后备人才,既应通过必修课的形式,也应通过选修课形式,结合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中,提升学生对非遗传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诚热爱和专业关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培养学生做非遗的欣赏群体和传播群体,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好人才和文化准备。
三、艺实相融、学做互促
保护与传承非遗对于高等艺术类院校学生说来,既需要通过学习的途径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专长,又需要能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锻炼和实际奉献中学做互促,提高素质,提高贡献力。而且,必须充分认识,非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脆弱的部分,西方艺术思潮和时尚艺术思潮都会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产生冲击,大学生是思想前卫、追新猎奇的人群,基于非遗保护传承的高等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尤其需要艺实相融、学做互促的教学模式,给予大学生非遗保护传承的真情实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培养。还要注意到,大学生是具有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非遗保护传承融入高等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必须要注意通过艺实相融、学做互促的模式,激发和调动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等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通过艺实相融、学做互促模式融入非遗保护育传承的学做方式有很多,从学校的教学管理到教师的授课导学都应发扬已有经验,并积极尝试和探索新鲜经验,总起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悟、艺有所长,传有所道。如将非遗保护与传承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与艺术表演和艺术创作活动结合起来,与知识竞赛与演讲活动结合起来,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与校企合作的形式结合起来,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和报告会等,所有这些形式都对学做有促进作用,都应该坚持和发展。
參考文献
[1]黄雨微.“非遗”传承,以人传舞——2017“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J].大众文艺,2018(10).
[2]马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探析[J].传播力研究,2020(06).
[3]吕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高等艺术教育的新路径[J].内书教育研究,2012(15).
[4]徐增鎏.论艺术院校自愿者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探索[J].资源与环境,2013(12).
作者简介
王颖(1979年—),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名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融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H18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