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光”与“影”
2020-11-18吴文洁
摘 要:儿童文学作品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光影交错”的特点,这一方面源于他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源于他矛盾的内心。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小白》;“光”与“影”
作者简介:吴文洁(1978-),女,江苏苏州人,汉族,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育与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0-0-0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尤其以短篇小说闻名。他一生创作了150多篇小说,题材涵盖了王朝类、天主教类、江户时期类、明治开化期类、童话类、现代类,保吉物、自传类等多个领域。在这些小说中,童话类,即儿童文学是芥川文学作品中一抹独有的亮色,也是展现芥川高超文学技巧和曲折内心历程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一、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
大正时期,随着民主主义思潮在日本的传播,日本文坛也出现了积极革新的局面。其中欧美童话的翻译传播和大众文学的崛起兴盛都给日本的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日本儿童文学的新发展。这期间,许多作家都投身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芥川龙之介就是其中之一。
芥川龙之介与儿童文学的结缘,源于他东京大学英文科的同门前辈铃木三重吉。铃木三重吉爱好儿童文学,并着力于改变日本传统的口述儿童文学,使其成为文章体。为此,他于1918年亲自创办了专门的儿童文艺杂志《红鸟》,掀起了“红鸟运动”,积极鼓动当时日本的作家与诗人等来创作儿童文学。授其邀约,芥川龙之介于1918年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童话《蜘蛛丝》,此后又在《红鸟》发表了《狗与笛子》(1919)、《魔术》(1920)、《杜子春》(1920)、《火神阿耆尼》(1921)、在《每日星期日》发表了《仙人》(1922)、在《良妇之友》发表了《三个宝物》(1923)、在《女性改造》发表了《小白》(1923)等8篇儿童文学作品,另有《三个戒指》惜未能完成。
芥川创作儿童文学的初衷可能是由于同门情谊难却,但之后却把其当作了自己思想的寄托與表达,成为芥川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二、小说《小白》的梗概
“小白”是一条小狗的名字,它从小身体“就像牛奶一样雪白”,深受小主人的宠爱。一天,它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有杀狗人正要捕杀邻居家的小狗小黑,小白想要上前提醒,但迫于内心对杀狗人的恐惧,它懦弱地逃回了家中。但是回到家里后,令人意外的事发生了——小白全身变成了黑色,并被当成是野狗受到了小主人的驱赶。失去了家的小白内心深受煎熬,为自己黑色的皮毛感到羞耻,更为自己的胆小懦弱感到羞耻。终于,有一天它鼓足勇气,在公园里救下了被小孩子欺负的茶色小狗“拿破仑”。从此,小白“屡屡救人于危难之际”,并登上了各地的新闻,成为了有名的“义犬”。思念主人的小白在某个秋夜又回到了主人家,对着月亮吐露心声,之后令人惊喜的事发生了——小白又恢复了雪白的皮毛,并与两位小主人欢喜团聚。
《小白》是芥川龙之介最后一篇成文的童话,应该说是芥川相对比较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很好地体现了芥川龙之介“光影交错”的儿童文学作品特色。
三、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光”与“影”
(一)情节构思的“光”与“影”
芥川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光影交错”首先体现在其“光影交错”的情节构思上,即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都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从《小白》这篇作品来说,故事情节就经历了“三扬三抑”。故事起初,小白天生皮毛雪白,深受主人宠爱,可以说它的生活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但就在这样明朗的情节中,突然出现了杀狗人捕杀小黑的情节,且此后黑暗情节一路下行,最终发展为小白因为没有及时救下小黑而全身皮毛变黑,且最终遭到了小主人的驱逐,流落街头。至此,小说情节的第一次“扬抑”完成,小白从“光”走入了“影”中。但接下来情节又有了新的扬抑,这一次是先抑后扬,内心低落沮丧的小白在街头流浪,耻于自己的黑色皮毛,连橱窗的镜子都不敢看。但是在公园看到有小孩子欺负别的小狗时,它内心出现了波动,最终勇气战胜了胆怯,救下了咖啡店的小狗“拿破仑”,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培养了自己的勇气,频频救人于危难之中,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义犬”。这是情节的第二次“扬抑”,小白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影”走向“光”。最后思念主人的小白对月吐露心声,终于获得了新生,回到了小主人身边。至此,作品情节完成了第三次“扬抑”,也最终由“影”走向了“光”。
此种“光影交错”的情节构思在芥川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中也较为常见,如在他公认的儿童文学代表作品《蜘蛛丝》和《杜子春》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扬抑”手法,通过曲折的情节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并最终完成自己创作思想的传递。
(二)场景描写的“光”与“影”
芥川龙之介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在其创作初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写作技巧,他善于用场景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这一方面使得他的作品拥有很强的画面感与镜头感,另一方面,自然之“光” 与内心之“影”产生的强烈对比,也使得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驱影逐光”的欲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儿童文学对真善美的宣扬。《小白》也是如此,在文中芥川通过描写宁静闲适的自然景色来烘托小白的内心波折,如文中一开始作者就描写了一派慵懒明媚的景象:“一个春日的午后。一只名叫小白的小狗嗅着泥土,在安静的小路上走动。狭窄的小路两侧,发了芽的树墙一直延伸出去,树墙间还开着星星点点的樱花”。但是,就在这样令人心怡的场景中,突然发生了暴虐的杀狗人事件,这种画风的突然转变也暗示着小白内心的激烈震荡。此后小白在被小主人赶出家门时,作者用翅纹白蝶在阳光下的蹁跹场景烘托了小白被主人驱逐后的失落心情,小白迎来内心从怯懦向勇敢转变的契机也是又一次身边的“宁静气息”被打破时,最后小白更是在秋夜的月色下无法抵制内心对主人的思念与寂寥向月亮许下了内心的愿望,最终迎来了童话的美好结局。这种“光影交错”的场景描写在芥川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如《蜘蛛丝》中对莲池景象的描写就令人印象深刻。
(三)作者内心的“光”与“影”
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出生于东京,出生8个月时,由于他的生母福子精神失常,他被寄养在母亲娘家芥川家,由舅母抚养长大。11岁生母去世后,他正式成为了舅舅芥川道章的养子,也被冠以芥川的姓氏。舅舅一家文化氛围浓厚,芥川从小受此熏陶,爱好文学文艺,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从小成绩优秀,1910年免试进入第一高等学校文科学习,三年后以文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同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学习,1915年又升入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在东大学习期间,芥川在一些文学同好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14年2月,他成为了第三次《新思潮》的同人,1915年发表了《罗生门》。同年12月,他出席了夏目漱石的“星期四聚会”,从此与夏目结缘。1916年2月,芥川发表了小说《鼻子》,受到夏目漱石的盛赞,从此实现了他在文坛的华丽登场,之后更是成为了大正文坛的代表人物。
相较于芥川在文学上的璀璨光华,他的个人生活却似乎一直笼罩在阴影之中。首先,生母的精神失常使得芥川一直怀疑自己是否遗传了精神病基因,害怕哪天自己也会突然发病。其次,在感情生活上,芥川迫于家庭的压力在1915年被迫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结婚对象吉田弥生,情绪上受到了不小的打击。1920年以后,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使得芥川一直处于创作转型的瓶颈中,且他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深受神经衰弱和肠胃炎等疾病的折磨。1927年姐姐家的变故更是使芥川背上了债务的重担。在经济、健康、精神的三重压力下,芥川于1927年7月24日在东京家中自杀,年仅35岁。
纵观芥川的一生,可谓亦是“光影交错”,这也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的“光”与“影”。一方面,他看尽世态凉薄,对人性充满了失望与厌恶,另一方面,文人的理想主义又使得他对人性抱有期待与希望,可以说芥川一生都在试图从这种矛盾中挣脱,以获得心灵的解放。投射到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芥川除了对人性利己主义的批判鞭挞,也在努力寻求着解决之道。特别是本身就象征着光明,宣扬真善美的儿童文学,芥川更是把它当成了自己实现“驱影逐光”的探索之路。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有时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悲悯(《蜘蛛丝》)、有时把希望寄托于亲情的召唤(《杜子春》),有时甚至寄托在了虚幻的仙道上(《仙人》),但这些外力的救赎并不能真正使作者达到心灵的平和,只有在他的最后一篇童话《小白》中,芥川才隐隐窥到了真正突破人性私欲的救赎之道,那就是——“勇气”。《小白》与作者以往的童话选材都不同,它既不来源于古典的改编,也不架设外国的场景,而是直接选取了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主人公也不再是人类,而是一条软萌的小狗,并且这条小狗身上还有着以往芥川童话中主人公所没有的优点——善良、忠诚。这种设定更贴近于童话,也暗合了芥川或一般受众对自己的评价,但是结合小白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芥川认为光有善良、忠诚,没有勇气的话,有一天依然会被生活抛弃,真正实现人性救赎的唯一之道就是“勇敢”,勇敢地与身边的人性之恶作斗争 ,勇敢地与自身的内心软弱作斗争 。正如伯仲在《论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所写的那样,芥川的儿童文学轨迹是“一步步向光明和希望发展的趋势”,逐渐找到了“如何摆脱利己主义的途径”,“对儿童文学逐渐获得了一种正确的理解”。但惜乎芥川最终还是没能摆脱自杀的命运,他遗书中所写的“茫然的不安”可能正是源于知道却没能拥有的勇气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芥川在《小白》中展现了他在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中都不曾有过的直接的童稚童心。如文中居然花一段专门解释了小白为什么能听懂小主人的话,他寫道:“我们经常以为自己听不懂狗的语言,就以为狗也听不懂我们的话,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狗能够学习各种各样的本领,就是因为他们能听懂我们的话。可是我们不懂得狗说什么,所以狗想要教给我们什么,”“我们都学不会”。这种为童话做的童话式的注解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是“调皮”的,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芥川未泯的童心,这也是芥川内心的“光”吧!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光”与“影”,既充分体现了芥川的“艺术至上主义”,也间接展示了芥川矛盾的内心,这种浪漫与现实的结合也正是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伯仲.论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创作[J].日本学论坛.1999(03):52-55.
[2]郑果.中国之行对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桃太郎》创作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70-171.
[3]吕佳.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围绕童话集《三个宝物》[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4]沈韵.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研究——以《蜘蛛之丝》《杜子春》和《河童》为中心[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6.
[5]诸神的微笑.(日)芥川龙之介著.段树军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