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情境”的学习活动设计之拙思

2020-11-18谭培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造纸术文本教材

谭培霞

学习思考之余,心中纳罕: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等方式着力明晰学什么,助学系统明示暗示着该如何学。照理说,教学的困惑在逐步减少。然而,走进当下的常态课堂,依然会有很多不如意:千课一面,落入套路;就课论课,见子打子;深度欠缺,广度不足……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抓手在哪里?除了提升解读教材的功夫之外,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另外一“翼”。因为目标落地、理念落实、策略实操、素养提升都需要通過适宜的学习活动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当下的学习活动空间小、线性化,的确值得我们反思。高中的教材基于18个“学习任务群”进行活动设计;在小学阶段,我认为可以基于“任务情境”进行设计。这一基点是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素养。下面,我以几个案例片段为例,呈现自己的几点浅思。

○任务驱动   突显整合性

案例: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学时要进行整体把握,教师会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课如此,索然无味。

设计: 如果基于任务情境进行设计,要思考创设什么样的任务情境才能体现这个目标呢?可设计一个浸入式活动——化话为画,以文配画:如果把文章改为连环画的话,你认为可以改编成几幅,画面分别是怎样的?请你为这几幅画面配文字。

反思:此任务情境的设计,将阅读与想象、语言建构与运用进行了整合。学生需经历读文想象、整合提取、语言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符合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一般规律,边读边想象画面;又紧紧围绕选择语句、重组语言的语用过程,引导学生撷取关键信息,进行重组运用,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此活动设计是以阅读策略实践和语言文字运用为目的的综合性活动。这一方法,在故事类文本的阅读中屡试不爽!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的导语中就有过这样的设计,异曲同工。

○ 情境设计   需辨体依文

案例: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是一篇情意浓浓如同水墨画一般的散文,读起来感人至深,而且画面感很强。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如果按照常态,教师会问学生:你从哪里读出父亲对“我”的爱?请画出相关句子,进行批注。这样的问题,其他文本学习中常用,略显老套。学生会按照惯性选择内容,一一汇报。部分学生还会冷眼旁观,所言不过是配合教师的面子。

设计: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了文本中描述的几个场景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帮助作者完成一个心愿,选择文中最能体现父爱一处场景,构思成一幅画儿,拟一个名字。四人小组分工:一人汇报场景;一人汇报语句,朗读所选段落语句;一人汇报感受,选择理由;一人汇报画作构思,说清楚画面有什么内容?画面特写部分是哪里?拟了怎样的名字?

反思:此任务情境力求实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整合。 学生在任务情境的驱动下,默读语段、确定场景、 据言构思、拟定题目、组织汇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深入文本、读中想象、定格画面的过程,完成活动需要学生运用图像化策略,需要把握主旨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这些综合的素养是通过活动实践培养的,是教师一问一答无法实现的。

○ 思维导图   让任务显性化

案例: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里的生物》一课,作者小时候执着地认为“一切有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为了说服自己和别人,例举了许多自圆其说的例子,表现了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形象。多数教师只是立足于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如果解构一下表达路径,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设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孩子列举了很多相关事例:早晨鸟叫、夜里狗吠;夏天蝉鸣、秋日虫唱;钟响有人敲、乐器盲人弹。教学时,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发现此孩子思维严谨,充满童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通过“略写一串”事例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作者运用了“详写一件”的方式再次努力证明着自己的观点,虽然事情中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想法,但是一个充满好奇、充满思考力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阅读时依然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事情的发展过程。

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其实,我认为,在证明自己观点时,既可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一样的选例方式,亦可以学习《表里的生物》一般,“概写一串,详写一件,反复表达 ”的写法表达观点,虽然《表里的生物》并非议论性文章。两篇文章相得益彰,恰恰对学生表达观点的写法进行了互补。

○问题情境    挑起认知冲突

案例:听了三年级的一堂课,执教的是第十课 《纸的发明》,老师中规中矩,按照课后编者的要求,引导学生完成一张又一张的填表,一会儿梳理发展过程,一会儿理清发展和不足。我置身其中,随学生同学,感受到学生始终学得很盲目,不清楚为什么要填表,填表对于学习理解文本有什么好处。学生学得盲目,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很常见。于是我建议老师以活动化设计展开教学——

设计:开展三个活动。

活动一:热身活动。

基于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一次小小的头脑风暴,以引发学生阅读效果的自我评价。比如:1. 你知道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哪个朝代的人?2.请你将“西汉”“东汉”“几千年前”“2020年”等几个词,按照先后顺序来排排队。3.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小问题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而这些问题呢?还没有涉及文本最主要的问题,所以我称之为热身活动。

活动二:挑起认知冲突,深入学习。

主要设计三个问题:

1. 《纸的发明》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  听说以前只有皇家贵族才有书读,读了这篇文章,你同意吗?请以文中的例子为理由来进行说明。

3.纸的发明主要在蔡伦的造纸术,造纸术是第四自然段,其他的段落有用吗?

设计意图:以这三个问题为任务情境,推动学生深入文字,对文本进行细读,有思考地阅读。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梳理出文本的时间轴,纸发明的过程。学生需要逐段逐段地细读,弄清楚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然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很显然,学生逐段理解了之后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纸发明的一个过程,它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断改革、改进,直到东汉蔡伦有了突破,发明了造纸术。

第二个问题以解决问题的视角设问,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材料,让学生跳出来还要联系着思考。其本质指向的是提取信息,即提取每一个阶段明显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为理解蔡伦发明造纸术的重要意义奠定了基础。这种认识不是告诉,是建立在阅读发现基础上,作者通过文字表露着,所以第二自然段作者表达的基本句式就是“……的发明,但是……?”这种转折的句式,直指每一阶段的改进虽然进了一大步,但是离普及还差很远,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文中去找理由、找事例,作為自己的阐释原因,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源于文本只是例子的理念,借这样的例子,旨在培养学生阅读阐释力。长久以来,我们把文本当成教学内容,但是却忽略了其用件功能,我们其实是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活动化的设计应运而生。

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文章的题目和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

活动三:最强大脑。

我来介绍,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得以传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第四段,细细品读,多方面多角度找到原因,并表述清楚,在这里要鼓励学生找全要点,这是让学生又一次进行了对文本的细读。

反思:纵观几个活动任务的设计,力求将阅读与表达、梳理与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行了整合,更贴近生活中多情境、解决问题式的阅读。语文的核心素养往往是隐性的,在活动中、情境任务中更能得到发展。统编教材中的说明性文本,教学的时候会显得非常枯燥,如果教师能够有活动化、任务情境的意识设计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语文学习会更有挑战性、趣味性、综合性。诚然,我们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是要借一篇篇文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个宗旨不能偏离。

我认为,基于“任务情境”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关键在于情境设置的适宜性和整合性。小学语文的课堂虽然不能如同高中的任务群来进行大手笔的设计,但是,改变千课一面、我问你答的方式,将更有空间、更综合、实践性更强的任务情境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造纸术文本教材
《天工开物》里的造纸术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学会了造纸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