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走向审美的历程

2020-11-18郝忠勇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藤野青年教师鲁迅

郝忠勇

9月5日下午,到诸冯学校视导。听取了荀雨、孙赛男两位青年语文教师的汇报课,第一节是《藤野先生》,第二节是《春》,课后组织了座谈交流。

两位青年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内容包括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及预期目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荀雨老师反思:《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现一节优质课,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太少,所以课堂容量太大,知识点没有落实好;课堂上教师过于掌控学生的思路,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孙赛男老师反思:在引领学生品析“绘春”画面时,课文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重难点分配不均,教学流程有点生涩,不够流畅。

根据座谈记录,事后再作回顾、整理,针对两位老师的作课,在以下两方面重申我的意见。

其一,锤炼开场语言,打磨好每个细节

荀雨老师的《藤野先生》是从跟学生聊家常开始的:过去教过你的老师很多吧,有的老师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起来谈谈使你记忆深刻的老师?有几位同学起来谈了自己的老师,表现较松散平淡。老师未置可否,开始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

按说,这么导入,也没什么问题。

我的意见是,一堂课时间金贵,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一晃就过去了。以惜时如金的要求,不允许有废话,不允许有多余的环节。一两位学生随意地一说,甚至是懒散无序地这么聊几句,老师就匆匆宕开一笔,开始了自己的授课。略嫌仓促、粗疏。

如果将这个开头做成一个与本课内容有机联系的整体,就好了。

比如,这篇文章是通过几件事来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批改讲义”“解剖尸体”“关心裹脚”“添改讲义”等等。这是本文行文的一个特点,选取典型事件来描写人物。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为什么只选这几件?大有深意。那么本文學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也是重点之一。这是教师备课之前要先见的。怎么对待学生温吞散漫的闲聊状态?老师应当有及时的点评,来个当头棒喝:嗳,怎么你说的这个老师眉目不清啊?你的老师张三,跟他人的老师李四,没有什么不同嘛!继续点拨:既然是记忆深刻的,那么他的身上一定有一些区别他人的特点,哪怕一两点,试着出来……

这么一来,从课堂的开始,你就已经在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刻画人物了。这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虚虚实实,皆成文章。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废话。开头虽未入题,何尝不是在谈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入的、欣赏的、训练的……都是统一的整体,前后完全一致。这就要求,不能无一个环节设计无依据,无一句话无来处。用心锤炼自己的语言,铺排所有的细节。这也算是精致课堂的特点之一。

有人会说,这么做是最好的吗?当然不是!如果让我来做,我可能不这么慢慢煨热。而是另辟蹊径,做一些新的尝试——

或者“单刀直入”式:

一样留学,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让我们跟着鲁迅先生,来欣赏一下大清国留学东洋的形形色色众生相吧。

或者“中间开花”式: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事件让鲁迅的人生理想发生了转变呢?

或者“一叶知秋”式:

“日暮里”,鲁迅先生路过的一个地方,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自己的家国正饱受蹂躏,这个词语另有悲凉的意味,容易让人想起一个成语——“日暮途穷”。作者负笈东游,有身世之感。所以印象深刻。这是旅人匆匆所见,但是一个特定的镜头,让我们的课堂从此开始。

或者“对比深思”式:

文章中有中国人:一起留学的同学、客死的同胞、影片中被砍头的人和围观的看客;文章中有日本人:一起学医的同学,还有老师;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吗?

或者“背景烘托”式: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父亲的病》,介绍了自己父亲是如何病死的,这也是促成鲁迅学医的直接动因。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他这个美梦最终破灭了——

或者某某式,某某式……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开场方式。若问“课堂从哪里下手开始”,正像问“吃馒头从哪里下口”一样无聊透顶。

《藤野先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这篇文章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青年教师引入导语时,要具有创新精神,对过去陈腐的思想要大胆地进行改革。设计得体的开场白,或者引出阅读趣味,或者燃起爱国激情,或者烘托情境感染,或者引发思考,激起穷根溯源的探究欲望……

基于对文本的认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这样才会得体、自由地进入文本的万花园,探幽寻芳,左右逢源。登堂入室,莫不由户。所以说,一堂课如何开场,也是有门道的。

其二,用好“读”的手段,让课堂走向审美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通过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的描写,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孙赛男老师教学语言很规范,教学过程较为流畅,整节课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体味春天之美。

抓朗读是对的。这样的美文(其实所有选入教材的文章 ,都可以统称为美文),如果能在“美”上下功夫,真正传达出美感来,就更好了。

“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新教材特别重视“读”的素养,分层级地在教材中列入朗读的方式方法及策略,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日常听课中,发现一些青年教师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读的功用、读的策略、读的艺术魅力……都没有认真地深究探讨。所以在课堂上通常呈现的读,也就是死水微澜,读读而已。

读是阅读课的一种常规武器。运用得法,它能发挥出足够强大的威力。

据说,古人观察水边截断的芦管,看地气萌动生发中,颤颤巍巍地吹动浮灰,以浮动到什么程度,来判断冬天过去春天到来的精确时间;人站在旷野中,静静地瞑目肃立,感受天地间那一关键节点:四周唰地一下,像一桶冷水兜头浇下,令人浑身一激灵——霜降了!宇宙时刻发生着如此玄妙的变化,季节的更迭细微不易觉察,而的确存在。天地运转,无休无止,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这么美妙的东西,是用细腻的感触、纯美的语言来表达的。谁能带领学生越贴近这种幽微的美好,谁就是最棒的。

比如,在赏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作者是用触觉来描写春风的,老师就可从触觉上找寻突破口:

“每个人都经受过母亲的抚摸。这种肢体的接触,最容易安抚紧张,让人有安全感,有满足感。同学们,你们能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语,来描摹一下那种感受吗?”

这是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解释。如果能提炼出诸如:柔软、温暖、轻柔、温润、舒服、有依靠、放松等字眼,再引领来读,就容易把握住文字中蕴含的共通情感,包括作者的、诗人的;能够捕捉到这一句的语感,包括自己切身体验的,现场点拨感悟到的。这一句话就变得不再是干瘪的、平面的。为什么呢?阅读者理解不一样了,认识不一样了;读的心态不一样了,语气语调也就不一样了。美感,就这样传达出来了。

听读书,也如听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演奏者、领受者,产生和谐共鸣,时时达成“深惬吾心”的快感。这样的情境,我们的课堂中,还是少了些。至于如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更是稀有。读,实在是每个青年教师需要“恶补”的一门功课。

有人可能要问:“难以琢磨!语文中的美到底是样什么东西啊?”

我只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对语言文字由衷地喜欢过?欣赏过?赞叹过?感动过?痴迷过?……如果没有,那就很麻烦。

有这样一个典故:某次语文赛事上,一位男老师执教了《一月的哀思》,这是李瑛写的一首纪念周总理的长诗,一唱三叹,哀感动人。千不该万不该,此位老师范读的过程,竟至失态,为悲痛打断。先是忘情,强忍啜泣,继而数度失控,最后哀哀地哭了起来……引起哄声一片。课后评委也以“入戏太深,没有走出来”为病,打入末流。

那时我也这么认为,课堂上,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斯文扫地,成什么样子嘛。但是现在,我不这么看了。

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共和国的大事件。举国同悲,万众哀痛,那是发自肺腑的爱戴和怀念啊,非个中人而不能理解体会。有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只因未到伤心处”。还有人说:谁没有在暗夜里哭泣过,谁就不配谈思愁。

前段时间,网上还流传过这样一个小视频,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当众朗读《劉胡兰》,竟至情不能自已,以至呜咽流涕,周遭是一片笑声……我要说的是,孩子你不必挂意,时光会反复证明,你不是“戏精”,也永远不是被嘲笑的那一个。

我们的语文教材,不就是这么情感饱满的一篇篇课文吗?莫说一篇,一段,就是一个词语,一个单字,提出来,哪个不是滚烫滚烫的?或拍案而起,或击节赞叹,或会心微笑,或怒发冲冠。这不正是我们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吗?

过于理性的聪明脑,冷静的铁石心肠,是体会不到文字的温热的。拿一张冷若冰霜的脸,配一副静如秋水的肝肠,教一篇连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文章,又能好到什么地步呢?

我们呼唤如坐春风的感觉、心跳加快的感觉、动如掠火的感觉……但是,“别烦我,我只想静静地独自哭一会儿!”谁说不是一种珍贵的情感经历。如前面这两位,那岂是区区一个“入戏太深” 所能轻描淡写解释得了的!我们缺那位男老师和小男孩一个大大的赞。

青年教师,青春洋溢地,脸色红喷喷地,步履矫健地,带着酣畅淋漓的感觉走下讲台。教室里留下的,一是低回留恋的遐思,一是绕梁三日的余响……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课堂的样子吧。

阅读教学,其极致一定是审美的教育。没有欣赏到汉语言文字之美,说明你的解码能力还不足。不要急于去教、硬教,就算这样教了也教不出什么好结果来。

猜你喜欢

藤野青年教师鲁迅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鲁迅《自嘲》句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