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阶段的作用路径
2020-11-18宋丹丹
宋丹丹
摘 要: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年。取得全面脱贫攻坚胜利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承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高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决战决胜阶段,高校积极承担社会职能与社会责任,在强化脱贫攻坚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内生动力形成等方面再发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绩。
关键词:脱贫攻坚 高校 作用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号召“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讲话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战役动员令,为全面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吹响了决胜号角。高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自身在思想教育、党建引领、智力支持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贡献高校的智慧担当,是应有之义,责任所在。
一、高校助力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制度建设和理论武装。建立健全了村委班子工作职责、干部述职评议、群众评议党员、议事决策程序、村务公开等规章制度。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定期开展新思想新理论学习教育,狠抓“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二是规范村重大决策议事程序和公开工作。把“重大决策讲民主,重要事项必公开”作为村委工作的根本遵循,引导村委制定村党务工作和村委会工作计划、年度目标,明确村委班子成员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村务收支经费做到公开。三是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引导农村党组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有事必办,有问必答”的工作原则,将广大农户凝聚在一起,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村委和村干部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为民主动服务,群众对村委和村干部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对他们的工作和服务总体满意。
经济发展实现向好。自实施“第一书记”政策以来,我国广大贫困地区通过精准有效帮扶,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改善,贫困村呈现出了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扶贫取得显著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贫困人口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自然村(屯)修建道路基本实现,贫困户住房保障问题大幅改善,饮水和通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引进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建立种养基地、发展旅游经济、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大力推进乡村产业脱贫,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治理逐步改善。“第一书记”政策的实施,不仅给农村发展建设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农村结构性改革的真正突破。受贫困地区文化素质等限制,贫困村治理工作发展无外乎以族长制和村规制结合实施,村民法制意识淡薄、运用现代手段优化治理的知识匮乏。“第一书记”知识水平较高,实际经验较丰富,可以有效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他们引导和组织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立农村书屋和文化大院,“第一书记”入驻后农村的村务公开、召开村民大会、贫困户走访、农村基础设施更新、农村文化教育开展、班子换届等工作开展的更加规范和科学。农民对精准扶贫、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深入的认识,对村务的了解得到深入,对村中大事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参与村集体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显著增强。政府关于农村治理的举措由原来的难以真正落实到现在各村积极争取,“第一书记”所入驻贫困村展现出了很大的发展势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村民精神面貌不断好转。
精神面貌持续向好。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是反映贫困村脱贫的重要表现,是反映“第一书记”工作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衡量贫困村脱贫的另一重要内容则是贫困村精神面貌是否改善,其同样是“第一书记”工作内容的核心指標,是反映贫困村脱贫情况的不可忽略因素。“第一书记”政策实施后,“第一书记”们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展,以及显著的脱贫增收情况和基层党建强化带来的文明新风的扩散,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尝到了创新发展的甜处,摆脱贫穷的意愿更加强烈,自主脱贫的意愿快速显现出来,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自力更生,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虽然,仍有一部分村民由于长期形成观念而无法短时间内转变,但是在逐渐形成的发展新风的带动下,在“第一书记”的率先垂范下,效果必将更加明显。
二、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着力点与攻坚点
在危机中求契机,强化脱贫攻坚思想队伍建设。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带来了新的挑战。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是短暂的、有限的,但是在疫情中所表现出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及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所畏惧、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是持久的、永恒的。新冠疫情期间所凝练形成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同样是我们取得脱贫攻坚战役胜利的信念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在疫情中所表现出的先锋模范、无私无畏也是我们取得脱贫工作胜利的人才保障。
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必须要凝聚思想、统一认识,必须要培养一批能堪大任、勇担大任的人才队伍。作为高校,要以抗“疫”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也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助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形成的地方。“纸上得来终觉浅。”源于事实的理论解析最有说服力。高校要树立主动意识,积极抢占舆论阵地,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维度空间,将疫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转化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将疫情防控的战场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课的“第二课堂”,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纪律观念教育等,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当前国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自觉投身到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当中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高校,还要以“决战”为要求,多形式强化人才输出。高校作为人才蓄水池,是人才聚集地、训练场。面对脱贫攻坚需要,高校要加大人才培养,在农学、医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对标扶贫工作需要,加大招生力度,加强应用性人才培养,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需要的人才。同时,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大学生志愿服务,毕业生就业实习、“三支一扶”等引导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和输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在大考中显担当,强化脱贫攻坚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的工作、政策宣讲执行到位的重要依靠。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强不强,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对落实脱贫攻坚意义重大。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到最难啃的硬骨头阶段,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这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人民快马加鞭,脱贫致富,需要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迎风飘扬,为贫困人民掌舵领航。
高校在思想宣传、政策宣讲、党员干部培养上具有一定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开展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抓好夺取脱贫攻坚胜利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都必须着力的重点方向。从工作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高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继续做好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将一批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选派到工作当中去。在工作中,强化党建工作投入,避免当前驻村扶贫干部重经济轻党建情况的发生和加重;加大党建工作考核力度,把帮助贫困地区开展党建情况作为突出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同时,加强对派出扶贫干部的作风建设,督促其强化能力提升,积极主动作为。二是发挥党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等的作用,积极到贫困地区开展政策理论宣讲。“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我们要通过这批政策理论强的干部队伍,将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以及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等广泛宣传下去,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确立核心、树立信心、坚定决心。
在长效中显优势,强化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形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开展,但脱贫攻坚目标的整体实现任务还十分艰巨,贫困地区自主脱贫能力差,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情况仍然存在。2020年实现全面脫贫攻坚,既是要实现当前脱贫目标,也是要着眼长远,实现长久脱贫、自主脱贫,避免出现暂时脱贫,重新返贫的情况。
高校承载着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助力地方扶贫产业发展等领域有很多可以作为的空间。一是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各自在学科、专业、人才等方面优势,更多设立针对贫困地区急需的科研立项,更多加大相关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更多开展扶贫工作科学实践研究,帮助贫困地区切实解决在项目确定、生产劳作、产品销售等脱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切实做到项目确定符合实际、生产劳作科学高效、销售途径丰富多样,让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强起来。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作为后盾单位,高校还需多渠道抓好资金投入,积极设置扶贫专项经费,同时运用党建工作经费、工会扶持经费等,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扶贫消费物资采购等,帮助贫困地区解决一批实际困难。此外,高校还可以探索引入校友企业资源实现项目对接,以及针对贫困生实施学费减免等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1]刘焕,秦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逻辑、现状和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20(01)
[2]王再新.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政策的重大意义与路径设计[J].理论导刊.2020(07)
[3]刘志燕,敬志伟.“第一书记”的动力机制、困境及对策[J].中国领导科学.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