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扇子:从文化传承到品牌创新
2020-11-18
张磊 京扇子总经理
我是京扇子的总经理,在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院)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工业设计,进入京扇子之前的18年都在做产品的研发管理,创立过设计公司和创新中心,业余时间翻译过一本书:《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现在我从工业化体系投入到了民族工艺品牌的事业中。
我今天的分享主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扇文化的传承和京扇子品牌的打造。
既然我们是做扇子的品牌,那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空调和手持风扇的时代,消费者为什么还需要扇子?当现代科技足以带来超越扇子所具有的使用功能,我们从扇子上能够体验到的还有什么呢?这是扇子在当下市场中的困局,也是很多传统工艺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回到历史先行·现场去发掘扇文化
要回答扇子在当下还有什么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扇子的来源是什么。
自舜帝做五明扇的记载起,扇子在中国已经有4 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了。它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最早出现的扇子叫做“箑”,是仪仗扇,在帝王出行时被当作旗帜使用。
现存的出土文物里,战国时期的“便面”是已知最早能真正用于扇风的扇子,形如菜刀,用握住扇柄摇摆的方式来扇风,很像门扇,因此也被称为“户扇”。我们汉语里用于门的量词,一“扇”门的“扇”就源于此扇。
北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的市井万象里也有很多扇子,但他画的扇子比较简单,看不出是蒲扇还是团扇,也不知是用的布面还是纸面。但画中有一个行走的书生用扇子遮面,避免与一个骑马的人打招呼,这是北宋时期一个特色礼节,也叫“便面”。路遇不想见的人时用扇子遮面,避免了仇人相见是该打招呼还是打架的尴尬,这个礼节显得非常优雅。
《清明上河图》有3个版本,明代仇英画的版本描绘的是明代的繁荣市井。这幅画上出现了折扇。关于折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在中国不断地演化中发展而来,还有一种认为是由古时候中国的学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制扇工艺后改造而成,由高丽国进贡过来。目前史学上比较认可的是第二种,在北宋末期,从高丽进贡过来的东瀛扇后期演化成了现代折扇。
折扇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到明朝时已经有了很多种形制和变化,成为出门必带的个性装饰品,被称为“怀袖雅物”。
在清代,照相技术传入中国后,折扇成为了达官名士拍照时一个很重要的装饰,比如京剧大家梅兰芳、马连良,著名画家张大千……他们拍照的时候都会用最喜欢的扇子来装饰自己。
扇子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宽广深厚的文化体系,这里说一个简单的文、武扇的规范。
文扇的扇骨较多,而且是双数,一般16、18根,甚至24、26、28都可以;武扇的扇骨较少,而且是单数,11、13根,一般不会超过15根。用法上讲究“文胸武肚”,可以看到文扇的扇骨虽多,但是展开的角度很小,通常在90°~110°,它的用法是放在胸前轻摇,表现的是优雅,一般是偏瘦的文人用的,不是真正用来扇风的;而武扇则是用来展现人的威武,它的开角很大,可以达到160°,是真正用来在肚皮附近扇风的,显得自己比较有能力,有气魄。
当时扇子的形制和材料变化繁多,用扇的规则也很多,什么身份使用什么样的扇子,都是有讲究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扇文化对我们的启发。
当下,要复兴中国的扇文化,首先就要抓住扇文化的精髓:体现人的身份和品味,成为个性化的装饰品。这也就要求我们要重新定位,让扇子活化到现代生活中,为现代人设计出符合当代品味和审美的时尚扇品,打造一个新文化品牌。
以品牌化为根本出发点
扇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扇文化要想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展,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发掘扇文化的核心精髓。如何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是扇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经过深入思考后,“京扇子”定位为代表东方文化的时尚轻奢品牌,聚焦于让现代人重新认识扇子的魅力,通过扇子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化。
“京扇子”创立于2012年。为什么叫“京扇子”?我們以“京”为品牌命名,一方面表明我们源于北京,第二是我们希望把中国各地的扇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像京剧,源于昆曲,传入安徽后由徽班带入北京,再被钦点为京剧,不是因为它是北京一地的文化产物,而是因为它的背后汇集了中华各地的文化特征。因此我们以“京”为名,希望融合川、苏、杭、闽等中国各扇文化于一体。
品牌刚创立时,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投入。我们的创始人王后荣先生,先是在王府井大街的珠宝店铺里分出了2个柜台,把他从各地搜罗来的好扇子集在一起来销售,先试探市场有没有扇子的消费前景。
这是创业的一个起步方法,也是设计思维的一个重要阶段:快速原型。什么叫“快速原型”?不是指什么都准备好了,我再去做,而是说有了一个好想法就马上去做,先做出一个简单的模式或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去,做低成本实验,然后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迭代。把产品展现在目标市场上,让消费者来检验产品的成熟度,根据真实的市场反馈来调整、改良、再创新,甚至淘汰,然后慢慢地让品牌的产品线积累起来。
这其实是品牌创新必须经历的几个过程:首先在已有的产品和市场中发现问题或寻找潜在需求,明确方向后思考解决方案,方案确定后马上行动,快速做出第一代产品原型,做市场检验,然后高效地迭代和持续创新,保持活力。
由于第一轮的市场试验反响很好,于是王后荣先生就开始在北京寻找店铺,同时设计新产品。后来找到了北京烟袋斜街的一个门店,就成为了品牌的创始店。
产品是品牌的核心,为了创作符合现代生活和审美的时尚扇,“京扇子”于2015年起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以“传统竹艺折扇”“传统大漆扇品”“特色伴手礼扇品”“时尚创新扇品”“轻奢收藏扇”等为主要研发方向,用创新思维对竹、木、纸、绢、皮革、金属等材料和大漆、骨雕、染色、镶嵌、珐琅等工艺进行再设计,对产品体系定位、产品创意设计、工艺研发试验等内容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致力于在当代设计与工艺领域上产生突破。
从2012年成立到现在,品牌的形象也一直在不断迭代,最早的装修风格都是偏传统的,木头招牌书法体的Logo,发展到现在。品牌拥有了更简约的Logo,更时尚的品牌色,门店的装修也更现代、更简洁、更素雅。
无论是从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是作为振兴民族手工艺的“京扇子”品牌而言,在现代社会中要实现民族手工艺的复兴,就必须用创新思维建立起市场化的品牌,以此为根基推动行业发展。
打造一把引领时尚的扇子
对于手工艺创业者而言,首先要明白你的产品是为谁做的,它的工艺特点是什么,文化内涵是什么,能否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就像大家一想到扇子,首先想到的要么是又便宜又粗糙的旅游纪念扇,要么就是博物馆里的老扇子。但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的改变,我们需要的是适合现代人使用、符合现代生活方式、能够搭配现代服饰审美的当代时尚扇。
在研究和设计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品牌的3个形象定位词:第一是“时尚”,体现了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新时代的产品;第二是“东方艺术”,扇源于中国,是东方艺术的完美载体;第三是“轻奢”,手工艺品的精致和优雅,加上创新的设计和现代的工艺,必然是一个有高附加值的市场定位,但我们希望能降低成本,成为一个人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的品牌。
我们把扇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折扇的制作体验进行精炼和简化,让大家在3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扇文化的学习、亲手绘画和制作出一把折扇,在轻松优雅的氛围里体会到扇文化的魅力。
目前我们每个月都有一到两场制扇私房课,除了吸引到喜欢扇子和东方文化的顾客之外,也吸引到很多企业客户,曾受邀为宝马、博世家电、文华酒店集团、潮宏基珠宝等企业举办了专场私房课活动。同时我们也和设计节、工艺活动、协会等一起联合举办扇文化论坛和展览,让大家对扇子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喜欢。对于生存在当下的手艺人,要善用媒体推广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努力去做一個扇子品牌?这其实跟3个词有关:做、得到、成为。我们通常“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去做一些事,做一些努力,这是很常规的思维。但当你的思考再深一层的时候,就是“成为”,最终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成为”什么样的品牌,为成为这样的人而努力终生,为成为这样的品牌而奋斗不止。
我们希望做的就是推动一个新时代的扇文化和扇产品,让它能够代表中国,变成一个代表中国的世界符号。就像瑞士的手表和法国的香水一样,能够在未来让世界的人看到扇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中国,首先想到的是“京扇子”。这是“京扇子”品牌的使命。
扇子不应该只停留在博物馆或者史籍里面,扇子应该活在当代,创新在当代,成为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时尚饰品,作为一个代表中国的东方文化产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潮流,这才是中国的扇行业应该有的样子。
扇,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