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塞伯尔:面朝大海的世遗古城
2020-11-18叶克飞
叶克飞
海灣。
圣约翰·阿利特格托斯教堂保存最好,与游客、天空和海鸥构成最美风景。
保加利亚有一条堪称欧洲顶级度假胜地的海岸线,位于第四大城市布尔加斯与第三大城市瓦尔纳之间,名为阳光海滩。它沿黑海的半圆形海湾向东伸展,直至巴尔干山脉的下降脊,以山海交汇处为终点。
这里集中了保加利亚全国1/4以上的酒店与旅馆,每年夏季接待数百万游客,旺季连订个房间都是难事。街上从早到晚都被度假客占领,呈现出超越国家经济几个档次的繁华。
在一般认知里,商业化与历史很难共存。尤其是国内那些新建的“古城”,最后都成了面向游客的食街。可在阳光海滩一带,一座座古城却在高度商业化中完美保留下来,成为文化遗产与商业繁荣和谐统一的公认典范。其中最璀璨的那一座,无疑是早在1983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塞伯尔。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形容内塞伯尔,我只能说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里最繁华的,度假胜地里最有历史和文化的”。
驾车沿黑海而行,导航显示距离内塞伯尔古城还有十几公里,道路两旁便已进入度假状态,繁华与慵懒兼具,正是上世纪20年代所开发的内塞伯尔新城。不过这反倒一度让我怀疑目的地是否也是如此模样,到底是否值得一去。但当抵达的那一刻,望向栈道尽头的古城,便知此行不虚。
内塞伯尔古城位于黑海沿岸一座岩石构成的半岛上,与新城所在的大陆仅有一线土地相连。如今这一线之地已被修成十余米宽的栈道,成为大陆通往古城之路。栈道一侧是湛蓝黑海,对岸可见远山与城镇,时有帆船驶过。另一侧当然也是黑海,只是栈道旁布满岩石,一道弧线延伸至古城尽头,形成美丽的月亮湾。
栈道中段有一座木制风车,本以为是装饰,走过去看看介绍牌,赶紧吐吐舌头,原来是18世纪的老风车。另有一条小路延伸入海,尽头是一座雕塑,人像立于小船上,额头、手心和船尾都有海鸟站立,是内塞伯尔的象征。
旧时城门就是古城的出入口,旁边还有一道只余断垣残壁的城墙。保加利亚人并未将之粉饰一新,而是任由它残缺不全,巨大条石构成的墙基依旧完好,上方碎石构成的城垛则显出沧桑痕迹。
城门与城墙都是古希腊时期留存的产物。早在三千多年前,内塞伯尔就已是色雷斯人的聚居地,被称作“梅森布里亚”,也是黑海最古老的人类聚居点。而“梅森布里亚”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1934年。公元前6世纪初,古希腊人征服了这里,并建造了极具规模的城市。即使是2600年后的今天,古希腊时期的痕迹依然随处可见。
可若只有古希腊文化留存,内塞伯尔说什么也竞争不过希腊本土。它之所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在三步一古迹的小小古城里,可以找到基督教文明每个时期的留存,尤其是四十几座堪称瑰宝的东正教教堂。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将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有专家感叹“内塞伯尔也许是单位面积里基督教古迹最多、覆盖年代也最全的城市”。
之所以能覆盖不同年代,是因为内塞伯尔不间断的文明交融。公元72年,它被罗马帝国征服。公元395年,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它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防御重镇。中世纪时期,它的统治权在拜占庭帝国和保加利亚帝国之间交替。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内塞伯尔又被奥斯曼帝国所统治,直至1878年。
那一年,内塞伯尔终于摆脱奥斯曼帝国,成为保加利亚的领土。但那时的当地居民,仍以从事酿酒和捕鱼业的希腊裔居多。直至1919年,保加利亚与希腊签订互换人口条约,让保加利亚境内的希腊裔迁居希腊,希腊境内的斯拉夫人迁居保加利亚,才让内塞伯尔的人口结构有所改变。
基督君王教堂。
商业气息浓厚的街道。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已经消逝的帝国在内塞伯尔留下痕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它为“数个已经灭绝文明的见证”。
古城早已高度商业化,中心广场上有多条道路向四面八方延伸。道路两侧多是商铺,售卖着各种纪念品、衣服和饰品,穿插着一间间咖啡馆和雪糕店。古城的建筑都是典型的19世纪保加利亚民族复兴风格,一层是花岗岩墙基,二楼大多为木造,也有石屋,都有斜斜如帽子的尖顶,墙身上点缀着彩色陶瓷。
清一色的石板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多半穿着休闲。许多人干脆直接穿着泳衣,他们不是从海滩回来,便是去海滩的路上。
沿着大道前行,距离海畔不过十分钟距离,两侧却已有几座教堂,被粗砺的条石院墙围绕。它们与周边的商铺、酒店融为一体,俗世的热闹与信仰的寂寥和谐共存。终点处是一片观景台,苍天古树下是一排长椅。观景台一侧,拾阶而下,是古希腊时期海畔卫城的遗址,人们穿行其间,在炽烈阳光下寻找历史故迹。而在观景台下方,则是一条遍布酒店的弯月形街道,还有一片海滩。
观景台旁的圣约翰·阿利特格托斯教堂是内塞伯尔古城保存最为完好的教堂,始建于公元14世纪,位于老城的制高点,静静望向黑海。如今,教堂前成了最好的观海去处,人们扶栏望海,晒着太阳聊着天,头顶有无数海鸥盘旋。绕到下方的道路上,仰头望去,历经数百年岁月的古朴教堂、湛蓝天空、白色海鸥和观景的人们共同构成绝美画面,正应了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观景台下的弯月形街道与白色沙滩,堪称古城里最美的所在。沿山坡而建的酒店层层叠叠,每层楼都有观海的大露台,坐享黑海的一线景致。也正因此,“在内塞伯尔享受海景大餐”曾被列入欧洲最佳旅途享受之一,何况,保加利亚菜的风味也迥异于传统欧洲,反倒偏向中国人熟悉的口味。
始建于13世纪、位于老城中心的基督君王教堂同样保存不错。条石垒砌的墙身上,掺杂着小块的凝灰岩。大量拱形装饰上点缀着彩色陶瓷,或是圆形,或是四叶苜蓿形,也是当地特色。教堂前的花圃色彩缤纷,在艳阳下尤为动人,堪称教堂的最好映衬。
相比保存完好的教堂,断垣残壁反倒最吸引人,老城里人气最旺的当属建于公元5-6世纪的圣索菲亚教堂,也是城中现存最古老的教堂。它的屋顶早已不存,大门也已消失,仅剩两侧拱墙和中央的祭坛。旧时教堂大厅因此变成了一个露天广场,成了孩子们的嬉戏之地。他们在两侧拱廊里出出入入,爬到祭坛上再跳下来,乐此不疲。一千数百年历史的遗址,成了这座小城里的儿童乐园。
内塞伯尔人当然热衷于这种能够带来丰厚收入的商业化,更何况商业化并未动摇古城根基。就在圣索菲亚教堂附近,一处旧时断垣残壁的遗址后方便是一栋两层小楼,一楼是咖啡馆,二楼则是自住。主人坐在屋前的躺椅上刷手机,两脚就搭在古遗址的残壁之上,居然压根没有违和感。正如内塞伯尔的那句俗语:“还找什么博物馆,内塞伯尔就是一座城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