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价值取向、理念与路径
2020-11-18石艳芳
摘要:发挥高校心理育人的积极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做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必须坚持的价值导向;心理育人需要发挥协同联动的机制,坚持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是做好高校心理育人的现实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是做好高校心理育人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高校;心理育人;思考
作者简介:石艳芳(1985-)女,广西河池人,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学工处处长,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18CKS004)、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研究(2018MSZ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工作机制,帮助大学生消除不良情绪和负面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以乐观自信、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面对当前的新阶段新情况,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心理育人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高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度教育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立德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面对当前新阶段新情况,做好心理育人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做到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当前,大学生的学业、生活、实习、就业等与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部分学生出现比如焦虑等心理现象,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学会以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理性的心态认清我国当前面临的现状,才能为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价值支持。具体来说,一是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发表重要论述,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在现阶段,高校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会从世情、国情、社会现实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战胜疫情中发挥的优势,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必定稳步向前的信心。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国外疫情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以及国内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的现状。对这种长期性带来的各种困境,必须牢固树立迎难克阻的决心。大学生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调整个体的心态,从容应对风险与挑战。二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从疫情爆发至今,涌现出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和先进集体,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校应主动把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继续深化和细化,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内化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内心,成为自觉地价值认知,同时又能够外化于行,产生精神动力来应对现阶段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三是重视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大学生个体的品德修养,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新阶段,也是考验个人品德修养的一场测试。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其决定着大学生在当前特殊情况下的行为选择,显示出个人能否以正确的行为和心态面对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要求。
二、坚持把三全育人作为高校心理育人的工作理念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为确保各项工作的精准化,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为当前高校开展心理育人提供了有利的工作格局。高校心理育人不是单纯聚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成长,为民族复兴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给现阶段高校心理育人带来新要求。一是要发挥全员心理育人的优势。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心理育人需要全员共同参与,才能把心理育人落实到每一细节中。当前特殊背景下,全员性的参与很好地为心理育人提供了支持,在发挥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骨干力量的同时,其他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大学生同辈群体以及保安、宿管员等可以共同形成心理育人的合力。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适应当前的新形势;辅导员要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现实问题,尤其是帮助学生解决实习实训、就业等面临的实际困难;行政人员要做好管理和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同辈群体的互相支撑是应对现实困难的重要力量源泉,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优势,自主自助维护自我身心健康;保安、宿管员等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保駕护航,做到事无巨细,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做好全过程心理育人。以往的心理育人更多关注的是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部分学生。在当前,大学生个人心理状况受整体社会心态的影响,呈现整体性焦虑、不适的变化。受疫情的影响,封闭式的校园管理,让部分学生感到生活的不便利,引起情绪上的反感;有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发生变化,带来生活压力,引起心理自卑;有的学生因实习实训、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产生迷茫、焦虑等心理现象。面对这些具体问题,对全过程心理育人需要做到更加精准化的关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体面临的具体问题,有的放矢,使心理育人覆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全过程。三是要注重全方位心理育人。全方位心理育人要求从点到线再到面,形成个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育人体系。心理育人要主动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其他育人功能进行融合[1],把心理育人渗透到其他育人功能中,还要注重挖掘其他育人功能所可能蕴含的心理育人功能,从而形成协同联动的机制,实现心理育人全方位的效果。比如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好中国战疫的生动案例,通过案例事实引导学生形成战胜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对个体成长和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坚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作为高校心理育人的具体途径
把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教育引导[2]。在当前,各种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都会给高校心理育人带来极大的挑战,解决好学生关注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就是做好心理育人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強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是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机制。高校要建立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形成全覆盖的工作体系,确保每一位同学遇到心理问题时都能够及时的接受咨询和辅导,让每一位同学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二是加强人文关怀,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要高度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优势作用,落实落细每一个工作的环节,主动了解学生存在的各种现实困难,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实际困难。三是做好心理疏导,调整学生的心理情绪。高校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优势,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个体情况的不同,做到一人一策,开展精准心理帮扶。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会他们用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宣泄负面情绪。发挥互联网络的优势,通过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心理咨询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3]。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复杂的现实环境,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深受所处环境影响,做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应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最终目标,做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