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究

2020-11-18马春晓

时代人物 2020年22期
关键词:形势就业指导常态

摘要: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疫情防控将成为一种常态的形势,这种常态形势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困境,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文对疫情防控常态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疫情防控;就业指导;

马春晓(198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事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疫情防控会变成一种常态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就业心理、所面对的就业环境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形势下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状与压力。

毕业生心理压力增大,消极就业现状严重。首先,各高校自疫情发生以来增加了对包括毕业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防疫健康情况的检测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状况的了解,给本来就处于毕业和就业焦虑中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疫情影响,各类关于毕业生就业的信息量过大,学生要完全从网络上获取招聘信息、就业指导课程等等,对这种学习形式的不适应给学生造成了的一定程度的心理焦虑。其次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疫情期间“找工作难”、“就业形式严峻”等描述成为了学生脑海中的标签,这让部分毕业生为自己的消极就业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就业稳就业的措施,部分学生消极就业的现状依然严重。

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剧增,企业招聘模式急需转型。一是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剧增。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展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状况和就业形势受到重大冲击,大量企业停产停工,第三产业的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这对我国中低等收入家庭,尤其广大农民工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虽然国务院采取了扩大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规模,提高基层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扩大高校研究生招收比例等一系列的措施,但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以及长时间受到疫情的剧烈冲击,用人单位的新增岗位减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随之剧增。

二是企业招聘模式的转变。线下面对面的招聘一直是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受疫情影响,线下招聘停止,但不少企业对线上招聘的流程不熟悉,招聘信息的发布也不及时,直接导致了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信息的不对称,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造成了部分企业的招工难。因此企业招聘的模式急需向就业数字化转型。

现有的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一是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绝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团队由辅导员组成,但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杂,指导就业余力有限,并且有些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相对欠缺,资质不足。二是就业指导形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绝大多数的就业指导都是只针对毕业生,形式也更多的是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的推送,但毕业前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已基本定型,如果在低年级时没有引导学生对就业形成初步认识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只在毕业前夕进行简单的就业岗位的推送,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三是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理论性强,实践性少,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可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

防疫常态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与措施

针对当前疫情形势,未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将是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大的难点。在防疫常态形式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让我们的就业指导既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又能与时俱进,真正适应疫情的现实环境;既注重就业指导形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也要考虑指导的方式被学生认可,效果能及时显现。

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凸显政策性就业宣传实效的法宝。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以及大学生入伍等政策性就业是国家扩大基层就业规模,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在就业指导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将就业與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全球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的优秀表现,充分的展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人民的主体地位。把这些中国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战斗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升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感与使命感,从而引导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个人的青春和力量。

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是缓解疫情形势下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在防疫常态形式下,毕业生的心理焦虑与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或多或少地会因对社会民生、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等方面认识的变化,对生活、工作的选择和意义上有了新的认知[2],这就需要我们将就业指导服务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类因就业引起的心理焦虑、心理压力大、情绪失控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对于来自重点疫区的学生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和重建的措施,还需制定一对一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措施,尤其是对家庭遭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大的同学, 必须积极地接触和照顾, 指派特殊的心理老师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整,以便学生对自己和自我定位有正确的认识。[3]将疫情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的影响降到最低,全力的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就业指导要及时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云服务。一方面面对防疫常态的形势,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及时转型,进一步推动就业数字化,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招聘岗位进行精准分类,实现岗位精准推送,保证企业方和求职学生双方的供需信息的及时对接,全力实现岗位信息精准匹配。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互联网+就业的就业指导模式。充分利用职业就业意向测评软件帮助学生对个人的就业信息与职业能力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和个人的就业意向给与更客观有效的建议。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求职意愿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给予包括薪资待遇、工作地点、内容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把眼光拓展到更多新兴领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在就业过程中寻找新机遇,切实将就业指导的云服务落到实处。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更有实效性,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就业指導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就业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的设置也应该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年级的特点变的更加有针对性。对大一的学生应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对个人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转变曾经单纯以高考为目标的学习模式,把学生视野引导到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个人所学专业与职场所需的视角,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大学四年的生涯规划。对于大二的学生,在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与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交流和与企业人直接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近距离的接触优秀和职场,为他们答疑解惑。对于大三的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则可以引入专业领域,帮助学生明确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场的需求和特点,及时修改个人的求职意向,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就业政策,为大四求职做好准备。对于大四的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则应该更倾向于就业政策、就业心理、职业道德以及具体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实操性的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该多以实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就业现状并提供就业选择。例如:虽然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在本次疫情中,互联网行业、在线消费、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无人经济等领域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领域中有很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和机会。[4]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许多事情原有的节奏,尽管在遭遇疫情之初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国家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探索疫情之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的到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民生大计,同时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方法,才能让毕业生就业工作突破困境,切实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引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长安.疫情冲击下,如何稳就业[N].环球时报,2020-03-14(007).

[2]田爽.新冠肺炎疫情下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科教文汇,2020(06)

[3]尤春阳,冯丽丽.解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J].财富时代,2019(12)

[4]钱璐宜. 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20(7)

猜你喜欢

形势就业指导常态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智珠二则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