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0-11-18孔令媛

时代人物 2020年2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孔令媛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冲击,同时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内在联系,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探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倡导以积极理念和方式解决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确保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特殊时期关键时刻不缺失不放松。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在历史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容易引发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带给青年学生一些心理上的冲击,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如何把握青年学生心理动态,安抚情绪,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作为辅导员,身在大学生心理工作的第一线,利用所学知识对青年学生心理进行可变性调适,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复性情绪,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出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恐惧、焦虑等情绪是大众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突发情况,心理状态容易出现变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民众包括青年大学生群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与诊疗方法等尚处于不断探索认知的过程中,对疫情一知半解、长期处于居家环境,加上有些家长情绪不稳定,从而使得在疫情发生过程中的青年容易产生负面联想。

第一,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体现了对自我生命的重视,在一定的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能更谨慎地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保护;但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如反复洗手和擦拭物品等“强迫性”状态,容易产生恐慌和不理性行为。另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改变了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作息状态,对于如上网课、居家隔离等新的学习生活方式需要适应过程,容易出现学生对课业、升学、就业、实践等方面能否顺利进行产生担忧和焦虑。

第二,部分出现盲目乐观和冷漠麻木的心理状态。常常表现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态发展并不关心,仅关心专注个人事务,或者抱着事不关己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漠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这种盲目乐观的心理状态是不成熟、不理性的,不利于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

第三,个别出现过度恐惧综合征。恐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害怕,是对特定刺激事件采取的自御反应。如表现为过于焦虑和紧张,无法入睡、过于关注并收集信息、产生幻想过度防护等,或主观认为自己存在疾病,过于焦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导致个体的心态抑郁、抵抗力下降等。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身处于疫情中高风险区的学生,或其家人朋友有疑似感染症状、自身身体状况不适的学生。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机遇挑战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帮助青年大学生建设抗“疫”心态和必胜信心,经调研,各高校虽无法开展常规线下活动,但通过其官网、微博、微信平台及线上会议直播平台开展工作、举办活动,普遍以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宣传抗疫先进事迹、线上谈心谈话、开通抗疫心理援助咨询热线、开播抗疫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理性、科学认识疫情问题,有效筑牢了大学生抗疫心理防线。

当前,高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需要完善之处,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整体规划性不强。心理干预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的工作,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技术、有的放矢,需要建立成熟完善的系统和干预体系。然而目前高校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要人员是高校辅导员和有限的心理指导教师,辅导员专业性欠缺,心理专业人才紧缺。

二是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是被动型参与。当前一般情况下的心理干预都是当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进行心理干预,多数时候属于被动型参与,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而较少进行事前的预防性干预,影响了心理危機干预的效果和其机制的发展。

三是对负面心理的关注研究多于对积极情绪的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更多关注的着眼点是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是以病态模式为主导的,个体着重关注的是内心的负面反应,容易引发被干预者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意识。对积极情绪的关注研究较少,如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幸福感等,削弱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干预的成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内在关联

“积极”一词源于拉丁文positum,具有实际、潜在的含义,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积极指的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具备的潜在的和实际的能力。它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传统心理学侧重于对心理疾病的研究,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提倡对人实施更正面的干预,激发个体的积极面,促进个体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十分注重人格发展,这使两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上有着紧密联系。

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以研究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为主。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个体的美德、善良以及积极心态为主,强调用积极的力量,在“逆境”之下如何让人重新获得发展。二者之间包含了心理健康、美德等教育内容,都是为了给迷茫期的青少年指明道路,让人重新获得幸福感。

在教育目的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以“育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在思想上的独立,人格上的提高。积极心理学主张探索人类美德,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有调查显示,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这种解决问题并仅仅运用积极的心态,而是采用陪同的方式,使积极心理学即具备专业性,又具备灵活度,二者之间的研究目的都体现在个体之上,都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发展。

在教育手段上,积极心理学虽没有革新研究方法,依然采取传统心理学研究,但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爱好,以一种新理念、新形式、新手段的方式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也在追求“创新”模式,摆脱传统的教育手段,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疫情期间进行网上授课,采用互联网新教学模式,利用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因此,二者在教育手段上都追求“新”。

四、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两种心理需求,一是解决心理困惑及问题;二是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发展自身人格、实现生活幸福。这两种需求正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和实施目标。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特性,意在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青年大学生能够获得个体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生活的延续,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人文关怀,创新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的潜力的发挥,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体系中,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受教育群体的个性与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特点注重激发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内心品质,加强正面引导,使青年大学生形成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格,未来再面对和应对任何外界的突发性事件时,能够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品质,助力个体价值充分发展。

重视预防为主,形成干预机制。积极心理学注重防患于未然,激发个体积极的状态,提高个体的抗挫折能力,这种特性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重视预防为主的心理干预机制需要我们注意平时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力量,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若等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爆发较多的心理问题时才开始关注和干预,往往只是亡羊补牢,效果有限。和平时期的灾难教育和人格培养,居安思危时的心理建设和培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和坚强的品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才能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承受能力应对,处变不惊、冷静沉着,尽可能避免心理失衡。

探索积极情绪,更新教育手段。积极心理学认为,在个体的人格上存在着解决心理问题和缓解心理压力的积极情绪和品质,如乐观、勇敢、冷静、理性等积极情绪。在青年学生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积极的人格力量,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发生。有效地预防之道不是治疗,而是识别和增强已有的人格力量。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打通師生沟通的桥梁,在日常交流、思政课堂、主题活动中与青年学生在思维、情感、认知上达到同步,激发积极情绪的产生。

塑造学生人格,优化外在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是由内在基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外界环境对个体内在心理和人格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主导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也需重视对外在环境的营造,充分调动和整合周围环境的正面力量,才能实现更好的成效。外在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等共同参与,及媒体、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等共同努力。如在学校层面,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做好核心价值观及校园文化的传播,为青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风气。在家庭层面,家长应树立好是非尺度,培养孩子独立判断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社会层面,如通过宣扬突发事件中的先进人物和事件,树榜样正风气,在全社会形成积极的社会氛围、齐心协力共同抵御突发事件的良好态势。当社会资源被充分调动,外在环境积极充满正能量时,能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提供最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综上,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通过思政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在解决个体内心问题的同时,获得更多积极的力量,提高抗压能力,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意外和不顺,收获更健全的人格,实现个体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价值实现。积极心理学之于消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带来了重要契机,提供了更新更全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段宝林,李伟峰,马飞.突发灾难事件中青少年心理危机体育行为干预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9(08)

[2]王凌晨.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

[3]曹倩毓.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8.

[4]沈正玉.当代高校关怀性师生关系及其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