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应有更大战略格局(焦点话题)
2020-11-18廉德瑰
廉德瑰
美国的政局影响着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则影响着中日关系,同时日本的政局也对中日关系产生影响。菅义伟内阁和他的前任一样,小心地谋求着在中美之间的平衡。
眼下,东京一边貌似得到了拜登“协防钓鱼岛”的承诺,另一边却撇开印度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亚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日本也不能误了这班“公共汽车”。大变局下,中日关系将如何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会怎样,值得深思。
东亚合作的机遇
东亚地区多边经济贸易合作机制的形成,为中日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15日签署的RCEP标志着约占世界经济体量三分之一的巨大经济圈已经形成,GDP规模26万亿美元,超过欧盟。该经济圈的人口达22亿,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对于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意味着最大贸易对象国中国和第三大贸易对象国韩国首次与日本签署了经济合作协定。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表示:日本与中国、韩国的贸易额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形成这样的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新贸易框架,非常值得欢迎。
RCEP是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构想背景下提出的。2010年,美国提出TPP构想,并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其参加,日本经过痛苦权衡,调整了国内产业政策,在努力保护国内农产品基础上同意加入。但特朗普上台伊始就退出了这个机制,日本只好独自扛起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大旗,同时与东亚国家谈判RCEP,双面下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合作,并小心翼翼地协调着与特朗普政权的关系。现在,历史给了日本维护多边贸易的机遇,也赋予中日两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务实合作的机遇。
海洋战略的挑战
中国的发展使日本陷入认知上的困境,日本在把中国视为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忧心忡忡地视中国为威胁。日本尤其把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视为进攻性的“海洋进出”,试图利用日美同盟加以遏制。日本曾经积极配合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政策,现在又借助美国积极推行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今年7月,蓬佩奥公然煽动说:中国的海洋战略及其与印度的领土争端证明中国不尊重邻国主权,“世界应该团结起来应对这种动向”。菅义伟上台后也继续安倍内阁的政策,在美日澳印四国外长会议上强调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加强在“印太构想”方面的合作。
在日本,有人认为中美两国的对立,是以美国为首的海洋同盟与中国的对立,日本应该与澳大利亚、印度一样,成为美国主导的海洋同盟中的一员。日本虽然是亚洲国家,却有很强的“西方国家意识”,日本不但给自己的定位是西方“海洋国家”,还试图联合东南亚和印度等国构建“海洋亚洲”同盟。
尽管菅义伟明确说过,“亚洲版北约”不符合日本利益,但他还是强调应该强化日美同盟和印太合作,遏制所谓“中国的海洋进出”。日本要构建“海洋亚洲”,根本目的也是想遏制它认定的大陆国家中国向海洋国家的转型,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限制中国的合法权益。
领土主权的争端
目前影响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最大现实障碍是钓鱼岛问题。日本依赖与美国的同盟,试图通过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承认该列岛属于日本,大肆炒作中国对该列岛领海的巡航,煽动“中国威胁论”。
其实,钓鱼岛问题自1972年两国形成默契之后,维持了40年的和平友好,为两国经济和人文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2010年,日本民主党政权无视几十年的良好局面,执意挑起钓鱼岛争端,试图利用日美同盟,制造实效控制的先例,把该岛据为己有。日本政府还每逢美国新总统上台都要求其承认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事实上,美国的这种承诺除了加剧紧张局势和限制日本的自主外交之外,不可能对解决问题有任何益处。
比如,2012年10月,中日因岛争关系紧张之际,美国连忙派遣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前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阿米蒂奇,以及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分别到东京和北京“灭火”。华盛顿的目的是想说明美国并不打算介入中日之间的冲突,更不想站在日本一边与中国对抗。中日之间的事情还需中日两国来解决,挟美自重,只会使事情更复杂。至于试图利用美国就可以使中国让步,达到得寸进尺的目的,那只会是痴心妄想。明智的选择应该是面对现实,以大局为重,共同管控紧张局势,实现合作共赢。
此次RCEP的签署给世人一个重大启示,亚洲的发展大势浩浩荡荡,我们应该顺应这一潮流。中日两国同是亚洲的重要国家,世界的未来在亚洲,亚洲的未来在东亚,中日合作则关乎东亚的未来。中日两国有着延绵两千年的人文交流传统,文化基因中的东方性远远多于西方性,两国应该拥有更大的战略格局,抛弃狭隘的价值观分歧,通过人文交流重构文化共同体,抓住机遇、克服障碍,应对挑战。中日应构建契合新时代的互不敌视、互不威胁的互惠平等关系,走出安全困境,拥抱亚洲共同崛起的美好未来,共同为地区和平与人类福祉做贡献。▲
(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