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0-11-18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彭文武孙智信刘雪蕾

营销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工商工科融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彭文武 刘 杰 孙智信 刘雪蕾

在“工程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存在三个主要不足:一是对工程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国家“新工科”建设的战略意图认识不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结合不紧密。二是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老生常谈。大多数地方高校提供的管理课程不反映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也不提供“工程”的跨学科课程。不能适应“工程与人文社科交叉”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应在“工程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背景下构建 “双创”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工商融合: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一)推进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中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即IEA组织。教育部于2017年2月,正式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1]国务院于2017年年底也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交叉学科专业的融合,加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2]2018年8月,中央发布文件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3]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理念创新、专业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工商融合”强调超越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贯通,强调打破传统“工”科和“商”科培养之间的鸿沟,是一种实现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加大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是实施“大众创业、大众创新”战略的必然选择

地方大学要同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办学,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探索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就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而言,虽然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目前,依旧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4]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发展不能反映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不能反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反映工作与管理的结合。“业务整合”强调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突破了传统“行业”和“业务”培训的障碍。实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背景下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注重管理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是我国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现实要求

在“十四五”时期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优势促进智慧技术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互联网+”教育创新体系。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工商融合”的培养模式要求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商”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工”科的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把“商”科和“工”科的知识与技能熔于一炉,培养能适应未来多样化、复杂工作环境挑战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建立融合“学科整合、课程结合、素质综合、能力联合、平台聚合”五位为一体的管理类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线图。

(一)学科整合

在“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背景下,以工商管理应用特色学科为轴心,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强化工科和管理学科的无缝连接,引导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推动“工商融合”专业集群汇聚,满足“创新驱动”、“军民融合”、“一带一部”等战略需求,推动构建“工商融合”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工商融合”精品课程。[5]

(二)素质综合

强调思想政治、专业技能、身体心理、审美伦理等综合素质培养,尊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在职业能力空间上融入工艺、流程、工具、平台等基本技术素质,不仅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岗位需要,而且适应社会发展的、满足个人成长要求。

(三)能力联合

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的结构,构建“金字塔”能力模块,突出“能力导向”,强调“学以致用”,突出“实践主题”,强化“校企联姻”,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动机,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四)平台聚合

通过建立学分制、个性导向、创新创业指导等平台,优化“工商融合”专业设置,重点落实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政策。

三、优化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双创”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背景下,从传统的“工商分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理念、培养途径和绩效评价的完整链条上确保提高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培育的综合水平,以“工商融合”教育模式实践了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的创新,在培养理念、培养途径和绩效评价的完整链条上确保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培育的综合水平。通过学科整合、课程结合、素质综合能力联合、平台聚合,构建“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工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三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

(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采用科研机构与实践企业密切相连的产学研教学模式,大力促进校企合作,推进课堂走进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教学体系。通过与当地企业的校企合作进行产业对接,不断更新优化学校专业结果设置,提升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质量,加深专业课程的水平及内涵;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为建设目标,不断优化畅通教师岗位设置,将实践教学与应用教学融为一体,提出以实践为中心、强调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突出实践技能的基本主体思想。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架构,搭建“金字塔”式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6]

(三)在教学举措上应强调实行“三个持续”

首先,必须持续推进学科优化及专业结构设计,大力对接当前的产业发展,将专业的设置调整成为以就业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加深产教研融合,不断提升和优化学校专业的水平和层次。 第二,要持续推进应用科学与实践教学的研究,要将“任务导向型”实践教学的模式推广到教学指导层面上。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入贯彻到专业实践及课程实践中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体化,避免“纸上谈兵”,要将实践教学具体化、集中化。第三,要持续建设跨学科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和畅通教师岗位的设置机制,允许教师之间组件跨学科课程专业团队,开展“协同教学”。在“协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方案的制定,明确不同岗位教师的教学任务,利用“协同教学”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技能及知识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协同教学。因为在培养管理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有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也需要有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师,如:经济学教师、外语教师、计算机教师、工程科教师等等,只有真正将各类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协同教学”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跨学科创新创业型管理人才的目标。

(四)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四个进入”

一是研究成果进入培养方案。基于应用型人才能力本位教育的现实需求,确定人才培养中的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可测评能力,确定以知识测试为辅,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教学体系,强调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课程的设置应首先考虑到如何提升学生能力,展开以预期效果为目标的导向式教学。二是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教材。在教材中充分体现研究成果进入课堂教学。将任课教师的所学与课堂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素质融入教学课堂体系中。三是将研究成果植入学生大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学生自身拥有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工商工科融合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融合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和谐人社梦飞扬
情欲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