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云南防空情报网作用考析(下)

2020-11-18贺笃照

云南档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飞虎队敌机防空

■ 贺笃照 朱 丽

(二)通讯保障

1.通讯联络

首先看基础设备方面的保障。龙云主政的十年,云南的电讯事业已有了较快的发展。抗战时,因战争的需要,又有飞速增长。有线电报方面:1942年,全省29 个局有莫尔斯机46 部。由于韦斯登快机传递电报的效率较人工机高,为适应抗战需要,首先在电报量大的主要电路上装设使用以替代莫尔斯机。至1942年,全省共有快机7部。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全省有快机电路8 条,装设快机14 部。此时,全省电报局发展到65 个,装有莫尔斯机118 部。抗战胜利后,云南电政管理局萧扬勋局长称:“抗战期间,因配合军事需要,积极赶设报话电信网;于今电信线路遍及两省要冲(云南、贵州),机器设置无美不备。”无线电报方面:20世纪30年代中期,云南电政管理局有收报机4 部,发报机4 部,同时与4个电台收发。抗日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中国设立大量的机构,驻云南的美军保持在2 万多人,最多时达5 万余人。美军机构主要有美军中国战区司令部、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国总局、美国空军第14 航空队、美国陆军供应处、美军史迪威第5 军及部分海军陆战队、美军驻昆明宪兵总部及其他兵种勤杂人员等。其中,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国总局有工作人员700 下设8 办公室、2 训练学校、4 分部、4 情报站19 个情报分站分驻云南各地。虽说美方自己动手架设了大量的设施,然其中肯定离不开对昆明现有设施的利用和昆明基地的支持。

再看人员的保障。据飞虎队成员的回忆,当年美国志愿队、特遣队、14 航空队的通讯联系,很大一部分是由中方人员担任,他们技术精湛、任劳任怨,出色的完成了战时的通讯任务。

为了加强中美间的战时合作,美国援华空军应第14 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颁布特别命令,要求组建一支既会说中文,又懂英文的美国华人大队,配属到中缅印战区的美国部队里面。因此有后来的859 通讯连、1157 通讯连、987 特别通讯连等。1944年1月,1157 通讯连奔赴海外参战,部分经印度来到昆明。鲜为人知的第987 特别通讯连(987th Signal Company(Special)),该通讯连是一支秘密部队。1944年6月1日,该连人员通过“驼峰”空运来到中国,长期部署在中国-越南(当时是法属印度支那)边界,驻扎在云南开远。他们负责包括中国地面部队之间、中国和美国部队之间、野战或者后勤部队与盟军司令部之间,以及中国与渗透到日军占领区和国家的侦察特工人员等所有军用无线电通讯联系。他们还要破译日军的电报,培训中国技术人员。这支特殊的部队由8 名军官和176 名士兵组成,除了连长等少数军官是美国人外,其余全部是在美国招募的华人。要求每一个士兵必须同时懂中英文,他们除了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外,还要学习使用便携式和大型电台。当时为了增强和987 特别通讯连等通讯部队的联系,增进国际情报合作,在昆明建立了“团山交通部昆明国际无线电台支台”承担着云南收发电报的重任(图2-6)。

图2-6 昆明电台遗址(资料来源:《昆明抗战遗迹遗址全录》)

2.电台对飞行路线的引导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开始在昆明设立广播电台。除承担抗战国内国际宣传重任外,昆明广播电台还担负了特殊的军事任务。1941年5月,中国空军在昆明设第五路司令部,准备应对来自东南亚的日机侵袭。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第一、第二两个中队飞至昆明巫家坝机场,1941年12月20日首次空战,击落日机9 架,军民为之振奋。1941年12月22日,空军第五路司令部派参谋周洪涛前来昆明广播电台联系,商请该台按空军总指挥部要求,适时打开广播发射机播送该台呼号,为空军作战导航。双方商定了广播导航方案,约定了联络方式和广播开机密码等。

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滇缅边区形势紧张,日机开始进袭云南。为应对日机更大侵略,中美空军做了多方面准备。此时应空军第五路军司令部要求,昆明广播电台为“空军作战定向广播”,使中美飞机能藉助广播电波导航。为此,该台安排播音员“按日均需轮流守值,以便临时播音,因人员不敷,暂由各播音同志兼顾,而经常播音,仍须各同志负责”由此可见,此项军事任务相当紧张频繁,除正常节目播音外,播音员每日还要轮流值守,以备急需。查1942年该台职员表,在发音室值班负责国语播音的是联大学生齐潞生、李淑蓉、陶维大、李宗蕖、虞佩曹。对此当时播音员虞佩曹、李宗蕖回忆说,为空军导航轮到她们值班时,就反复播送本台呼号:“昆明广播电台XPRA,波长435 公尺,周率690 千周波。”每分钟播3 次,空军方面也派员在播音室值守,一般播出数十分钟或一个多小时,直到我方飞机返回。广播导航在对日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8月,空军总部参谋处制定了《空军使用广播电台暂行办法》,空军总指挥毛邦初签发,当年9月下达。该办法共十条,对广播导航的要求、职责、措施、保密、联络方式、津贴结算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对各电台因为空军导航要求额外开机时间给予津贴,津贴标准(图2-7)按该电台功率和开机时间统计发给。而昆明广播电台功率最大,开机导航次数和时间最多,所得津贴也自然最多。

图2-7 1943年1月,中国空军总部就领取导航津贴致昆明广播电台函

(三)实战——飞虎队(图2-8)首战昆明

1941年12月,从缅甸基地移师昆明时,陈纳德首先对日本精心策划了一次伪报。他发布命令:志愿队将在17日北移昆明。日本人果然上当了,17日那天,日本人的飞机在滇缅路上空盘旋,搜寻志愿队,声称要击毁20 架飞机,结果却一无所获。然后,志愿队却于18日开始了快速移动,并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19日清晨,陈带队抵达昆明,马上下令34 架P40 机装满油料和弹药,严阵以待。他的司令部已接上云南的预警系统,此系统的网络正在密切监视着日本电台的讯号和日本飞机的动向。

20日上午9 时45 分,陈纳德正在司令部办公室,连接中国预警网的专线电话响了起来。

“发现10 架日本轰炸机从河内机场起飞,从老街越过云南边境,正向西北方向飞来。高度8000 英尺。顺着这条航线,它们在1 个小时后就能飞抵昆明上空。

电话是中国空军第五航空队司令兼志愿队的中国参谋长王叔铭上校打来的。

此后,云南预警网的报告不断传来:

“X——10 站听到沉闷的发动机声音。”

“P——8 站上空有不明飞行物声音。”

“C——23 站的高空云层上有多种噪音。”

陈纳德站在机场塔台的巨型地图前,每当得到一个预警网站的报告,他便在该站的标示处插上一个大头针,表示敌机已经经过这个地域上空。当下一报告传来时,他又用另一针标识。通过这办法,他能判定敌机的飞行方向。随着报告不断传来,地图上大头针标识的延长线越来越长,日机正向云南的腹地挺进,矛头直指昆明。

当日机飞到昆明以东50 公里处,在冲向目标前,开始盘旋和佯攻,旨在迷惑我方,然他们的伎俩早被昆明防空网识破。

很快,昆明上空的警报响了,紧急警报响了,市民进入了防空掩体,或疏散到郊区。机场上的紧急警报尖叫着,黑色纸球迎风摇晃,值班警戒的飞行员跑向飞机,待命起飞。

图2-8 来源《难忘飞虎队——美国飞虎队援华全景图文》

待情报显示日机没改变航向,他们距昆明还有30 分钟的航程时,陈纳德下令升起了红球,并下达作战命令:第二中队的8 架P40 战斗机前去截击。这一队分为两小队,由杰克·纽柯克率4 架飞机前去搜寻轰炸机,吉姆·霍德华率4 机在昆明上空作护卫巡航。而第一中队的16 架飞机为预备队,停在昆明以西的备用机场。

随着陈纳德发出的红色信号弹升起来,志愿队的小伙子畅快地在蓝天飞翔。

突然,无线通讯机里响起了纽柯克的声音:“鱼翅燕向基地呼叫,东方60 英里发现敌机。我们准备发动攻击。”“知道了,小伙子们,上帝保佑你们!”陈大声喊道。

同时,陈果断命令预备队起飞,前往昆明东南30 英里的宜良,准备追击。

没多久,隐蔽的司令部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爆炸声。据声音判断,中弹的地点离昆明很远。陈因此断定日本人是遭受到了纽柯克的攻击,正在丢弃炸弹。这一判断很快让预警网证实了。

据观察点报告:日机在宜良附近的山区坠落。

此战结果,飞虎队9:0 大胜,日机的轰炸也首次没有在昆明市区丢下炸弹。

四、防空情报对抗战胜利的意义

情报人员的来源很杂,从上文所述,有中方人员,也有美方的通讯连队。有西南联大的学生,甚至还有传教士和日军战俘。

据戴美政回忆,1942年该台职员表,在发音室值班负责国语播音的是联大学生齐潞生、李淑蓉、陶维大、李宗蕖、虞佩曹。这些联大学生英文流利,会双语播音,有时参与电台导航。

据《美国援华抗日飞虎队里的传奇间谍》一文:曾营救美国飞行员的传教士伯奇是一名渗透到日占区的间谍。他利用牧师的身份,四处活动,秘密搜集日军航空兵的情报。他通过牧师这一掩人耳目的身份,表面上传经投道,宣讲基督教义,实际上,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十分机灵。掌握许多日军航空兵的情况。他先后活动在重庆和其他内地城市,利用金钱和社会关系,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飞虎队根据他的情报采取了许多重大行动,炸毁了日军一些机场,摧毁多架日军飞机。

1938年底,一名日本航空报务员宣布放弃效忠天皇和日本帝国,向中国人交出了所有日本的无线电密码,后来中国人从日本战俘中征招了一批报务员,说服他们为中国工作,破译日本的密电码,直接为预警网服务。几年来,预警网截获并破译了日本的大部分密电码,大大便利了飞虎队和盟军的作战。

(一)保卫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坚定了抗战的信念

抗战初期,由于云南军备物资紧张、空战经验缺乏,这一时期的防空战略以消极防空为主。因此,减少空袭损害、保全生命物资的重任就落在了防空情报工作上。有鉴于防空情报的重要,国民党云南当局曾多次举办防空节,强化宣传。云南民国日报阐述了举办的理由:因敌机轰炸我国武装民众及不设防城市,其暴行日盛,造成我国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为唤醒民众与策进,以期减少敌机的暴行和损害,争取抗战的胜利和防空建设的成功。据史料载,昆明防空袭期间,入侵云南敌机有400 多架次,昆明发出空袭警报300多次。而在对敌空中作战中,云南防空情报为抗战胜利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图2-9)。

图2-9 民国云南省主席龙云题词(图片来源:《云南防空实录》)

(二)协助“飞虎队”夺回制空权

由于中美情报的密切配合,昆明上空及周边地区常是捷报频传。

《抗战中的国际友人》一书记载,至1942年5月底,美空军志愿队共空战26 次、攻击23 次、侦察27 次、拦截10 次、巡逻9 次、掩护4 次,合计行动102 次,共击落敌机193 架,击毁敌机75架、击伤敌机40 架、卡车112 辆、仓库15 座。据陈香梅的回忆,这个数字是相当保守的。飞虎队第一阶段——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从1941年8月1日成立至1942年7月4日解散,实际参战7 个月,作战50 余次,击落敌机299 架(还有不确定的153 架),并消灭敌军大量坦克、车辆、舰船和地面部队。第二阶段即第23 战斗机大队,于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期,共击落敌机149 架(可能击落85 架),损失17 架,战绩为5:1。

第三阶段,志愿队转正为十四航空队后,出击次数和击毁敌机数就更为可观了。“十月十九日战报,美战时情报局十月十六日报告,自1943年7月4日至8月4日,以中国为基地之美机,共毁敌机472 架,本身损失51 架,几为九与一之比。”据民国史料: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期间,十四航空队共出击25000 架次,击毁敌机1004 架,此外尚有464 架或亦被毁;击伤敌机282 架,炸沉敌船舰414939 吨,另有长不及百吨之小艇438 艘及炮舰、驱逐舰15 艘被炸毁,13艘海军舰船被炸伤。

除了保卫昆明、仰光等要地外,飞虎队还担负着“驼峰航线”抗战物资的运输,滇缅公路沿线的空防安全和轰炸日军重要军事重地的任务。宋子文曾高度赞扬“飞虎队”是中国所做的最有效的投资。日军战败后,其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高桥曾承认,他行动的阻力有75%来自陈纳德的14航空队(飞虎队)。而飞虎队的一次次捷战,与昆明防空情报工作的协助密不可分,也得到了陈纳德将军的赞赏。抗战胜利,防空工作结束时,美国空军志愿队将小飞鹰勋章赠与防空情报所的工作人员留作纪念,郝炬先生家也曾保存过一枚。郝忻中说,父亲生前还曾提到,在当年抗战胜利聚餐那日拍摄时的场景——左上角挂着用日军弹壳做成的防空警报器,再往右边就是防空情报所的纪念石碑和“九天屏障”的题字。站在遗址上,坚固隐蔽的潮音洞没有在日军狂轰滥炸的战火中残损,反而因为保护不力而剥落残缺。透过这些残损的碑刻和面目已非的旧址,依然感受得到当时在日军的狂轰乱炸中,情报工作人员抢运通讯器材、不分昼夜坚守岗位的场景。

(三)破译日军密电码,在太平洋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云南预警网不仅仅在通信和预警等方面帮助了飞虎队和中国空军,还多次截获日军的秘密电报,因了解了敌人的计划,方便我方应对。

如上所说的987 特别通讯连还负有破译日军的电报的重要使命。这支特殊的部队招募时要求每一个士兵必须同时懂中英文,他们除了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外,还要学习使用便携式和大型电台。他们到开远后逐步开始接管了所有这些地区盟军地面部队的通信业务。通过中美的情报合作,加上利用日军战俘破译日军的密电码,云南预警网帮助中、美高层掌握了日本的最高机密,并把它变成取胜的法宝。情报在太平洋战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通过破译这些密电码使得日本人屡遭败绩,但日本人完全不知情,直到他们战败投降仍然继续使用着相同的密电码系统。

猜你喜欢

飞虎队敌机防空
英国天剑防空系统
美173空降旅与克罗地亚防空团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发射FIM-92毒刺防空导弹
防空营打靶记
冲着敌机,开炮!——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少数给中国的飞机:飞虎队的诞生》
美国最后一位“飞虎队”成员去世
单兵扛导弹
敌机不支,腾空逃去
飞虎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