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18张晓丽北京国融工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食品安全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京津冀北京市

□ 张晓丽 北京国融工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关淼 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相继出台《促进北京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北京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意见》等政策以引导食品产业向着高端化、服务化、集约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消费重点领域,也是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经步入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新常态,所以,开展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对更好地发挥食品产业在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维护首都城市基本供给,以及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图1 2001~2019年我国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企业数和产品数(数据来源:历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

图2 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量区域分布(数据来源:历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

图3 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量区域分布(数据来源:历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

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与区域分布

1.1 总体概况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起步于1990年,从起步、成长到日益发展成熟,至今已历经了30年的发展历程[1]。2001~2019年,我国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企业数量从1217家增加到1.6万家,年均增长14.52%;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产品数量从2400个增长到3.63万个,年均增长15.38%;绿色食品年销售额从500亿元增长到约4656.6亿元,年均增长12.46%。其中,2014年的绿色食品年销售额最高,约达到5480.5亿元。从绿色食品的具体类别来看,农林及加工产品占比达7 9%,其余还包括饮品类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等。此外,2019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为20800万亩,且从作物种植监测种类来看,农作物面积占比为59.69%,其中,粮食作物监测面积最多,占比为44%。由此可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额不断增长,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2 区域分布

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是反映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直观指标。从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最多,为1625家;其他有效用标企业数量在1000家以上的分别是安徽省(1526家)、江苏省(1510家)和黑龙江省(1100家)。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有效用标企业数量较多的区域大多位于中东部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或农业基础较好的省份。从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产品数量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有效用标产品数量最多,为3898个;其他有效用标产品数量在2000个以上的省份分别是安徽省(3421个)、江苏省(3296个)和黑龙江省(2 7 4 8个)。此外,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云南省、四川省等省市也是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量较多的地区,有效用标产品数量均超过1 5 0 0个。从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与产量来看,2019年面积排在前10位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徽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山东省、吉林省;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分别是黑龙江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

综上所述,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省份分别是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黑龙江省、内蒙古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在总量上并不占优势。

2 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特征

2.1 获证企业和产品数量较少

图4 北京市各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数量分布(数据来源:历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

以2019年为例,北京市绿色食品获证企业共有26家,占全国当年绿色食品获证企业总数的0.37%,在全国各省市绿色食品获证企业数量排名中居后4位;北京市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数量为127个,占全国当年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总数的0.86%,在全国各省市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数量排名中居后6位。2014~2019年,北京市绿色食品3年内有效用标企业数量变化不大,平均每年63家,3年内有效用标产品数量平均每年为290个左右。截至2019年,北京市共有3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13.5万亩,产量约29.5万吨,而同期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721个,占地面积约17300.9万亩,产量约10952.2万吨。可以看出,北京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面积、产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均处于靠后位置。

2.2 企业分布相对分散

结合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统计数据,北京市58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全部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其中,密云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7家、顺义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0家,合计占比46.55%;绿色食品产品数量最多的为顺义区(110个),占全市绿色食品产品总数(261个)的42.15%,其次为密云区(42个)。另外,从各区绿色食品的产量来看,顺义区绿色食品产量为82.21万吨,占全市绿色食品产量的66.11%,位居榜首;大兴区位居第二,绿色食品产量约28.2万吨,占全市绿色食品产量的22.68%,两区合计产量占比超过88%。

2.3 产品类别以农业及加工品为主

在可查行业类别的239个绿色食品中,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占比8 5.9 6%,主要包括葡萄、桃、草莓、蔬菜、加工豆制品等;畜禽类产品占比8.7 7%,主要包括蜂蜜制品、牛乳等;饮品类产品占比5.2 6%,主要包括矿泉水、啤酒等。

2.4 京津冀区域具备优势互补基础

2019年,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3年有效用标企业共计4 6 6家,有效用标产品数量共计1 4 5 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共计19个,占地面积约174.3万亩,产量约145.3万吨。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在有效用标企业数量、产品数量及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从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数量和检测的范围来看,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定点检测机构合计8家,涉及产品检测6家、环境检测4家,北京市和天津市在绿色食品认证机构数量和范围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3 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资源基础、区位条件、政策支持、产业协会组织等,其不仅贯穿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还将影响该产业发展的趋势、规模、结构与效率[2]。

3.1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并对产业发展起牵引作用。北京市是典型的消费城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约2154.2万人,全年人均消费量中,粮食约91.9千克、蔬菜及其制品约106.3千克、畜禽类肉制品约28千克、蛋奶类制品约14.6千克;折合全市每天消费量,粮食5423.86吨、蔬菜类制品6273.74吨、畜禽类肉制品1652.53吨、蛋类及制品861.68吨、奶及奶制品1534.5吨、水产品525吨,可见食品市场消费需求庞大。另外,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约达2.12万美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9230元增加到2018年的62361元,但恩格尔系数逐年减少—从2000年的36%下降到2018年的20.2%。可以说,北京市拥有全国最多的高端消费人群,因此对于食品的健康、品质、绿色、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更具备对绿色有机食品的潜在消费能力。

表1 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相关情况对比

3.2 资源条件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2017年,北京市耕地面积为21.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15%,在全国范围内仅高于上海市;2018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约164.2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二分之一;北京市农林牧渔生产总值约2 9 6.8亿元,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0.4%。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北京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资源基础相对薄弱。与此同时,2 017年河北省耕地面积6 51.89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 3%,是北京市耕地面积的3 0余倍;2 018年河北省农林牧渔产值约5 7 0 7亿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产值的5.02%,是北京市农林牧渔产值的近20倍。当前,北京市绿色食品以林果类为主,河北省以粮食、蔬菜为主,天津市则在水产品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需要注意到河北省、天津市两地资源禀赋的基础条件,以及与北京市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的互补优势。

3.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仅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产业发展的引擎。北京市具有国内较强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2019年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4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约9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4个百分点;每年选育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1/1 0,北京品牌的高产优质玉米年推广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京红”“京粉”系列蛋种鸡约占全国市场的1/2;北京市已建成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并绘制出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3]。当前,北京市涉农科研单位有94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万余人,能够为本市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平台和技术支撑,是可以直接依靠的科技力量。

3.4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主要通过标准、技术、资金等间接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北京市先后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并提出“减农药、减化肥”等一系列目标,包括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60%、初级农产品“三品”认证率提高到60%、自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覆盖率达到75%以上,以及形成100个名优品牌等目标。此外,北京市还积极推进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建设,以及开展创建1000个特优基地和培育100个“名优品牌”,为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5 组织管理

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标准化系统运行与监管模式,而标准化管理在促进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是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标准、企业和产品认证管理的组织单位,其提出了一套符合政策环境、管理制度、品牌建设、物质保障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体系框架,并积极推广“草莓质量安全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技术,以期为其它领域品牌发展提供借鉴。同时,该机构通过《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记录本》等标准来规范各级工作机构与认证企业的管理形式和尺度,应用北京市“三品一标”系统使全程信息透明、证后管理有迹可循[4]。

4 结论与建议

当前,北京市绿色食品产业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在市场消费、科技创新、组织管理、政策支持、区域协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但绿色食品认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均相对较少,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发展策略。第一,借鉴其它优势省份的发展经验,依托北京市科技资源优势,构建绿色食品科技研发中心,做强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应用推广体系,探索向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实现绿色食品技术管理体系。第二,建议以北京市龙头食品企业为主体,研究、试点、试行企业标准,从企业层面推动首都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通过企业“提标”“推标”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第三,探索借鉴国外有机食品销售宅配和订单产销结合的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社区订购与直销模式,实现绿色食品从基地直达餐桌,此举有助于人们增进绿色食品消费认知,扩大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第四,充分发挥京津冀在科技、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将绿色原料、绿色加工、绿色科技相结合,走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京津冀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什么是绿色食品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