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角下集聚、禀赋与流通产业溢出效应
——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2020-11-18任子炎
任子炎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引言与文献综述
现阶段,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促进中部崛起,2016 年12 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以郑州、开封、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城市群。截止2019 年底,中原城市群国民生产总值为80928 亿元,总人口为16498 万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准,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首要目标。为加速形成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原城市群内各城市正加速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由于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路桥通道以及京广通道交汇区域,以郑州为枢纽的 “米” 字形高速铁路网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的加速形成,使得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优势更为明显,以物流、零售为代表的流通产业竞争力逐步得到加强。广义上的流通业包括交通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信息与金融等多个行业,狭义上的流通业仅包括物流、批发、零售与餐饮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行业,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开始提速,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逐渐应用到流通产业中。然而,由于此类新技术应用成本较高,因此在特大城市中应用较广,中小城市尚未得到普及,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在一体化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下,特大城市更应该发挥流通产业中心地位,增大产业高地辐射效应。刘立力和刘宇(2020)认为,随着流通产业的逐渐发展,商贸流通产业会逐渐形成集聚特征,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溢出效应。关于流通产业空间溢出效应的估计,邓洋阳(2019)采用了空间自相关模型,徐勇和关佳音(2019)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检验了我国省级层面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产业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高爽(2020)在研究中发现,流通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可以通过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来解释。俞彤晖(2018)则认为这种差异与城市等级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城市群流通产业仍需尽快实现一体化发展。
随着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在城市中的集聚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规模经济与正向溢出效应(王振坡等,2018)。然而由于城市禀赋的不同,中原城市群各个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流通产业而言,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好区域大城市与小城市流通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流通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是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首先基于邻近匹配方法,在考虑城市禀赋特征差异后识别不同规模城市流通产业的相对差异性;其次,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市的流通产业溢出效应。同时对进一步优化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空间布局建言献策,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
研究方案设计
(一)变量与数据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流通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产业的集聚规模效应,本地区流通产业会带动邻近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这又被称为产业溢出效应。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下,郑州市区域流通中心地位逐渐落实,因此发挥好郑州市的流通产业溢出效应成为引导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目前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主要包括区位熵、CR集中度、HHI 指数以及EG 指数等,其中区位熵作为一种相对估计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某一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水平及其地位。一般而言,该值越大意味着这一产业在该地区发展的水平越高,在区域内更具竞争力。因此,本文以区位熵方法衡量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的集聚水平,其基本运算方法如下:
在式(1)中,Eij表示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区位熵指数,qi表示城市i 的流通产业增加值数据,本文将物流、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业增加值累加计算得到,Qi表示城市GDP。区位熵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 到正无穷,其中以数字1 为分界点,区位熵指数大于1 意味着该城市流通产业具有竞争力,该指数小于1 意味着该地区流通产业不具有竞争力。
对城市禀赋变量的控制,考虑到流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本文分别从交通、技术及市场三个方面选取了相关变量,具体如表1 所示。
本文的研究区域主要为中原城市群,涵盖了河南省全域的18 个地级市、安徽省的5 个地级市、山东省的2 个地级市、山西省的3 个地级市以及河北省的2 个地级市。总计5 个省份共30 个地级市。总体而言,中原城市群是以河南省郑州市为核心的新兴城市群,其中包括一座特大城市、12 座大城市以及17 座中型城市。本文的研究周期为2005-2019 年,最终形成了30 个地级市15 年的强面板数据。此外,为了检验郑州市以及邻近省份省会对中原城市群其它城市的溢出效应是否明显,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邻近省份省会城市的相关数据,具体见式(2)。
(二)研究方法
在一体化发展战略下,流通产业在城市群各城市的差异化发展有其经济价值,有利于加速形成区域流通中心城市。这种差异可以用各个城市禀赋的不同来解释,本文借鉴孟美侠等(2019)的做法,采用近邻匹配估计法充分考虑流通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城市禀赋特征,来检验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因篇幅限制,本文对该方法的推导过程进行了省略,具体可参考孟美侠等(2019)。其次,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流通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在剔除郑州市样本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所在行政区域将样本城市分为河南省及非河南省城市:
在式(2)中,以各城市流通产业增加值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中ρ 为流通产业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性;Q Eit表示城市i 所在省份省会城市流通产业增加值,具体到本文包括太原市、济南市、石家庄市以及合肥市,用来检验中原城市群省外城市受到其所在省会城市的影响;C Eit为郑州市流通产业增加值,用来检验中原城市群城市受郑州市流通产业的影响。对于非河南省城市样本而言,若γ2>γ1,且估计系数均显著,则意味着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的发展受郑州市的影响更大。W 为本文的空间权重矩阵,使用的是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X 为控制变量。
本文参考王猛(2019)等人的研究成果,选取了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环境污染等数据作为空间计量模型中的控制变量。本文所涉及到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气象网、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公报数据。对于部分年份缺失的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处理。本文所涉及到的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如表2 所示。
表1 流通产业的城市禀赋特征变量
表2 变量定义及其描述性统计
实证结果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特征
表3 报告了研究期内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流通产业的集聚水平,从区位熵均值来看,郑州市流通产业集聚水平最高,济源市流通产业集聚水平最低。区位熵值超过1 的城市仅有10 个,这说明当前除部分城市外,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流通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低。排名第一的郑州市流通产业区位熵值要比排名第二的洛阳市高0.55,这说明目前在中原城市群内部郑州市流通产业集聚水平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以外的城市流通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低,仅邯郸、淮北和蚌埠三市流通产业区位熵值大于1,且排名相对落后。
(二)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的禀赋差异
基于邻近匹配方法,本文计算得到在不同城市规模下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的差异性。可以发现在不考虑城市禀赋差异条件下,中原城市群内部特大城市流通产业区位熵要比大城市流通产业区位熵平均高0.982,且在1%水平上显著。与中型城市相比,特大城市与中型城市的绝对差异在1.449。仅从绝对差异来看,特大城市与中型城市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在考虑流通产业空间相关性后,特大城市与大城市流通产业区位熵的差异下降为0.762,这说明两类城市间流通产业发展差异有20%,可以由流通产业的空间相关性特征来解释。在考虑城市禀赋变量后,可以发现特大城市与大城市流通产业的区位熵差异进一步下降为0.472,仍然通过了1% 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不同层级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流通产业发展差异。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本文认为,大城市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完备程度、还是在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空间上都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大型流通企业而言,其更倾向于布局在大型城市,由此产生了不同层级城市之间流通产业区位熵的净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从绝对差异来看,特大城市与中型城市之间的差异最大,但考虑到各个城市的禀赋特征后,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流通产业区位熵的净差异最大,这说明目前中原城市群内部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低,无法为其它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撑,制约了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的协同发展。此外,流通产业净差异值要小于绝对差异值,这说明若不考虑流通产业的集聚特征以及各个城市的禀赋差异,就可能会夸大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城市规模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的禀赋差异特征如表4 所示(因篇幅限制,对于禀赋变量的回归结果暂未给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表3 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集聚水平评价(均值)
表4 城市规模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的禀赋差异特征
表5 城市流通产业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系数
(三)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文首先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检验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结果如表5 所示。结果显示不同年份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流通产业区位熵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均为正,且均通过了1% 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在研究期内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因此需要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基于式(2)进行了空间计量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与表5 空间自相关系数相类似,表6 中空间计量回归结果中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ρ 均为正,且在1% 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集聚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从省内样本来看,β2的估计系数为0.452,这说明郑州市流通产业区位熵每增加1 个标准差,会带动省内城市0.427 个标准差的流通产业集聚增长幅度。对此本文认为,在一体化发展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原城市群各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更为紧密,尤其是在河南省立体交通发展战略下,省内各城市之间的通勤距离大大缩小,使得郑州市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从省外城市样本来看,β2的估计系数为0.062,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郑州市流通产业的集聚并未对邻近省份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对此本文认为,中原城市群的成立虽然打破了行政区域上的界限,但是在流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因为行政界限的存在,使得郑州市的流通产业溢出效应受到影响。在省外样本中,β1的估计系数虽然为正,但并未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中原城市群省外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并未得到其省内省会城市的有效支撑。因此,在一体化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下,增强郑州市对省外城市的产业辐射能力,有利于提升城市群整体流通产业竞争力。
结论与建议
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5-2019 年中原城市群30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流通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及其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大型城市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更高,中小城市流通产业发展滞后;第二,在考虑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后,中原城市群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流通产业发展差异最大,中原城市群当前缺乏流通产业发展节点城市,制约了特大城市的产业辐射效果;第三,郑州市流通产业仅能够带动本省其它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但并未对省外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带来正向溢出效应。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了进一步优化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表6 空间计量回归结果
要进一步完善中原城市群发展顶层设计。作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原城市群将发挥助推中部崛起的作用。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并且郑州市仅对省内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产生正向溢出效果,这制约了城市群流通产业的整体协同发展。因此,需要在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各个城市的流通产业发展责任,合理分配流通产业资源。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工具,降低流通产业发展的行政壁垒,实现区域流通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
要完善中原城市群流通产业发展体系。从不同城市层级流通产业禀赋差异特征可以发现,在考虑各城市禀赋特征后,目前中原城市群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流通产业发展的净差异是最大的。考虑到目前郑州市流通产业发展的区位熵指数最大,这意味着除郑州市外,并无可以支持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其它流通产业次中心城市,其结果就是制约了区域流通中心城市的产业溢出效应,不利于流通产业一体化发展。因此,应该在发展郑州市流通产业的基础之上,在中原城市群内部遴选出适合流通产业发展的次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区域流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城市之间流通产业的联动溢出效应。同时要依托信息技术进步深化区域流通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