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中性别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

2020-11-18王会萍伊犁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里科夫林黛玉人物形象

■王会萍/伊犁师范大学

一、前言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在文化启蒙和社会进步方面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物质基础,教科书在展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同时,也是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媒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性别文化在语文教材中主要体现为性别与思想特征、需求、行为、价值观、道德意识、知识、习俗和制度规范的表现。[1]教材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体现,毋庸置疑,教材对学生两性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中的小说篇目是本文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性别文化。

二、性别文化的文本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5册书中,只有必修三和必修五有小说篇目,且均为第一单元。共涉及六篇小说,即《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祝福》(鲁迅)、《老人与海》(海明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科夫),《边城》(沈从文)。

就作者性别而言这些篇目均出自男性作者,在小说主要人物塑造中有5名女性,7名男性。就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看,其中主要女性形象有五位,分别为《林黛玉进贾府》中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和先声夺人的王熙凤,《祝福》中可怜可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祥林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华连卡以及《边城》中的翠翠。小说中的主要男性形象有七位,包括《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祝福》中的封建礼教的捍卫者鲁四老爷,《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桑迪亚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正面人物林教头和反面人物陆虞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固步自封的别里科夫以及《边城》中的祖父。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一)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对比

就小说中人物身份而言,男性多以上流社会的身份出现。贾宝玉出身于地位显赫的贾家,且出身不凡。鲁四老爷在鲁镇也是很有些名气的,算是读书人家。林冲虽后来迫不得已,但也是以林教头闻名,同陆虞候都是为官之人。在群众阶层中,也有各自的身份,别里科夫是教师,桑迪亚哥是渔民,祖父是摆渡人。身份鲜明,就社会地位而言总体是比较高的。

女性职业身份模糊,社会地位以群众为主。林黛玉虽出身名门,但系嫡孙女。王熙凤作为贾家的管家,在身份地位上是最具有认可度的,但仅限于家庭范围内,社会影响力不高。华连卡是五等文官的女儿,她的社会地位主要依仗于家庭,但小说中对她的职业身份却含糊不清,只提到她是新来史地教员的姐姐,并没有涉及她具体的职业身份。祥林嫂和翠翠都属于社会底层人员,只是翠翠的幸运在于有祖父疼爱的撑渡船的孙女,偶尔和爷爷一起撑渡船,职业身份不明。祥林嫂是生活所迫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女工,社会地位低下。

(二)角色对比和人物形象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小说选文数量上呈相对均衡的状态,其中以男性作为主角的课文有三篇,即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海明威的《桑迪亚哥》和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女性作为小说主角的课文也有三篇,包括吴承恩的《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的《祝福》和沈从文的《边城》。

在人物形象方面,男性多以正面形象出现。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体现了倔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林冲心地善良且尊崇平等自由,勇于与封建礼教做斗争。《边城》中翠翠的祖父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虽然不是小说中的主角,但都表现出的是朴实憨厚、恪尽职守的性格特征和聪颖灵秀的正面形象。主要的负面形象是胆小且疑心重和封闭且怀旧的别里科夫。而鲁四老爷以一个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形象出现和陆虞候见利忘义的形象在课文中只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女性的形象较为刻板,多以柔弱和依赖男性的形象出现,且多依附于爱情、婚姻、家庭所存在。林黛玉是多愁善感、敏感矜持、忧郁痛苦的形象,她在小说中象征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翠翠美丽纯洁、单纯善良,但对她的描写也主要依附于情窦初开的爱情。华连卡作为与别里科夫所对立的新思想的象征,有开朗热情的一面,但华连卡的出现是为了体现别里科夫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的表现,是别里科夫生活的一个附属面。王熙凤以管家身份出现,是难得事业多于感情的角色,且不说她并非主角,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相比她的管家身份更为人称道的是她八面玲珑和工于心计,算不得是一个正面形象。祥林嫂更是一个懦弱胆怯、顺从悲苦的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四、小说中性别文化的反思

(一)人物形象刻板单一

小说中对男性的正面形象塑造为聪明勇敢,多以硬汉形象出现,如林冲、桑迪亚哥。这无疑是为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但过多的这类人物形象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平等的两性观,会引导男生认为只有取得社会性的认可才算成功,而忽视了在家庭中的责任感。男性形象被放置在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普通人的形象有所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高中男生产生不正确的观念,即普通人是可耻的。他们没能在教材中的男性性别形象上找到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因为教材人物形象与自身之间的落差而产生自卑心理。[2]

虽然女性个人形象不同,但群体图像是处于弱势地位,是从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的诠释。正面人物如林黛玉、翠翠无一例外都是集温柔善良与美貌于一身的,但她们的结局却都是带有悲剧性的。这些片面的,僵硬的女性形象难免会向学生传达"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这对学生形成平等的性别观点是非常不利的。这也导致高中女生缺少同性榜样,使学生潜意识上认为女性在社会地位和价值的实现上低于男性,从而造成自卑和迷茫心理。正如《第二性》中波伏瓦所言,就社会性别来说,女性是在社会性别文化的促使下成为了"第二性 "。[3]

(二)人物形象的时代局限性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小说篇目中

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均占据了两篇。当然,这些作品无论是放在何时何处都是令人俯首惊叹的经典。但是这其中发表年限距离当今最近的也是发表于195年的《老人与海》,距今约七十年。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而我们教材的选文仍然停留在农业社会。教材的编写者固然是对学生了解历史和时间沉淀经典有一定的考量,但不可避免的,女性在历史中失去话语权导致男尊女卑,"以男为贵"思想的等级文化观念是与今天的社会所不相符的。小说中的大多数妇女被剥夺了参与外部建设的各种权利,只能退回到家庭。不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她们都不得已依赖男性,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以男性为中心的原则,并将自己置于"第二性"的位置。[4]作为一本赋予学生文化知识的教科书,书中的人物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与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多有不同。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应该体现时代潮流,让学生所形成的性别观念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

早在2001年我国政府就在教育内容中加入了性别平等,并且努力将其具体化到课程与教材中以期实现两性平等。[5]由此可见在树立正确两性观念方面,教育仍是大众所公认的主要手段,语文教材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物质载体,而且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在选文方面不仅要关注到教育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还应关注到对学生两性平等观念的培养,让知识的增长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并驾齐驱,实现科学的性别化构建。

猜你喜欢

里科夫林黛玉人物形象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