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阅读现状及教学策略初探
2020-11-18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韩 梅/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一、前言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著名学者钱理群指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文学经典作品是经过了历史长河考验的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精神养料的重要媒介。文学经典阅读对于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现状
笔者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对本校的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文科和理工科各110份,回收208份,其中有效问卷184份。在有效样本中,文科占43%,理工科占57%。问卷共12道问题,包括受访对象的基本信息、阅读量、阅读偏好、阅读深度、阅读途径、阅读态度等。通过定量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EXCEL软件对相关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阅读总量少、更倾向中国近代的经典名著
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总量少,48%的学生一学期能够读1—3本书,28%的学生一学期能够读3—5本书。文科生的阅读量稍稍高于理工科。但差别不大。总体而言,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总量明显不足。文科生的阅读量稍稍高于理工科,但差别不大。在阅读偏好上,47%的学生更倾向阅读中国近代的经典名著,倾向阅读中国古代、西方经典的分别占21%、18%。相对于中国近代的经典名著而言,学生对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的积极性偏低。
(二)更加偏爱纸质阅读
在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大家的阅读途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能够通过图书馆、他人借阅,也能通过网络进行阅读,不仅能看纸质书,还能在网上看电子书、听书。调查发现,有11%的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30%的学生通过到图书馆借阅进行阅读,42%的学生通过购买纸质书进行阅读。相较于网上的电子阅读,学生们更偏好购买或向图书馆、他人借阅纸质书进行阅读,网上阅读的兴趣并不高。
(三)认可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学生广泛认同文学经典的价值,8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阅读文学经典书籍,仅有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阅读文学经典书籍。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可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其中,文科生的认可度要高于理工科学生。另外,45%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量比较满意,43%的学生“比较不满意”,呈现出“两极化”现象。相较于理工科学生,文科生更加不满意自己的阅读现状,意识到阅读情况有待加强。但是,这与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是相背离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并不统一。虽然普遍认可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付诸实践。
(四)阅读深度欠佳
对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71%的学生只读过课本节选的部分内容,仅有3%的学生全部读过。可见,大学生对四书五经的通读率普遍较低,对四书五经的阅读主要是通过课本,内容也局限于课本上的节选部分,完整、深入地阅读四书五经的学生少之又少。
对于中国先秦诸子散文如《老子》《庄子》《荀子》等,64%的学生只读过课本节选的部分内容,仅有2%的学生全部读过。大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主要仍然是通过课本,内容也局限于课本上的节选部分,这一点同四书五经一样。
对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46%的学生只读过课本上的节选部分内容,40%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其中几本。与四书五经、先秦诸子散文相比,四大名著的通读率最高,对其阅读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
通过对比四书五经、先秦诸子散文、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通读率很低,仅有5%的人全部读过四大名著,3%的人全部读过四书五经,2%的人全部读过先秦诸子散文。在这些典籍中,相对而言,阅读情况最好的是四大名著,有40%的人完整地阅读过其中几本。其次是先秦诸子散文。阅读情况最差的是四书五经,71%的学生只读过课本节选的部分内容。
大家阅读四书五经的热情不高,这应该与其语言形式有很大关系。相较于白话文的四大名著,先秦诸子散文、四书五经都是文言文,语言更加晦涩难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完整、深入地阅读以上典籍的学生少之又少,可见,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显现出碎片化、浅阅读的特点,阅读深度有待提高。
三、文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在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之前,教师要充分讲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可以讲解一些名人轶事吸引学生,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源,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文本。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带着感情示范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利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改变过去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带着感情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身处地融入到文本中,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进而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多角度思考,拓展阅读深度,使学生在阅读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料。在阅读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选择文本时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做好导读工作,确保阅读质量
根据调查发现,有35%的学生认为影响阅读文学经典书籍的障碍是没有时间,31%的学生认为不知道阅读哪些书籍。古籍浩如烟海,大学生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没能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书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制订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经典阅读书目,选取一些权威性的版本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课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撰写读书札记,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读书感悟。通过教师的课堂指导,进一步提高阅读体验,切实提升阅读质量,真正起到指引作用。
(三)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教师线上可以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学经典阅读的传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固定时间向学生推送权威书目导读内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润物无声般影响学生认知,引导学生爱上阅读。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及时回复学生留言,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举办各类经典诵读比赛、话剧比赛等活动,线上进行投票评选。线下开展“阅读之星”等评选活动,线上分享交流阅读体会,使学生的参与感大大提升,真正为学生提供形式新颖,迅速有效的阅读服务。
文学经典阅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观念及效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在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充分认识文学经典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推动阅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提升,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提升学生阅读质量,让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代先贤对话,启迪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和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进一步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