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文本阅读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研究

2020-11-18袁焕云河南省实验小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周瑜议题鲁迅

■袁焕云/河南省实验小学

一、前言

多文本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它的教学价值不只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内涵也不限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简单叠加,而是必要的补充、结构的融合、知识的增量、建构的合力,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多文本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还要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更关注阅读策略的内化,进而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复杂的心智模式,大大提升阅读的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实施多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聚焦议题,精心组文

文本选择是多文本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聚焦议题,精心萃取文本,将文本紧密结合起来,多文本才不至于群龙无首、杂乱无章。

(一)以单元主题为议题组文

这样既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又实现从课文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爱如茉莉》彰显了夫妻相濡以沫的平凡之爱、《月光启蒙》展现了母子间美妙无私的爱、《我和祖父的园子》表现了祖孙间轻松惬意的爱,它们共同诠释了“爱”的单元主题。“爱”是作家笔下永恒的主题,但每篇文章的着眼点又是不同的。为此,我选择了彰显助人为乐、奉献之爱的记叙文《爱之链》,描写亲情之爱的散文《背影》以及表现爱情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体现动物之爱的小说《斑羚飞渡》进行多文本阅读。这样的组文,不仅丰富了爱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对文体形式的对比,又发现了不同的文学体裁的写作特点。

(二)以作家为中心组文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精心筛选作家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家文风的认知。例如六年级语文教材选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课堂上,我将刘禹锡《浪淘沙》组诗中揭示社会不公的第6首和描绘钱塘江潮的第7首古诗让学生一起学习,通过阅读,不仅让学生明确《浪淘沙》组诗先写景后抒情的共同点外,更是通过资料补充,让学生发现根据作者所处环境的不同,这三首诗描写浪淘沙的视角不同,表达的主题不同。同时也可以选择刘禹锡的古诗《望洞庭》《乌衣巷》《竹枝词》《陋室铭》,了解诗人既有寄情山水的愿望,又有对盛衰兴败的感慨;既有细腻感人的爱情故事,又有高洁傲岸的节操,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积累见识和学识。

(三)寻找关联组文

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是多文本阅读的骨架,寻找文本之间的关联是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重要任务。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太阳》《月球的自述》《只有一个地球》都是表现科技的文章,同时又都是说明文,可以进行组文,在感受科技发展的同时,学习说明方法;《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三借芭蕉扇》《三打祝家庄》这些作品都是四大名著章节,同时运用了反复叙事的写作方法,将这些文章进行组文就可以给学生讲反复叙事的写作特点及妙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许地山的《落花生》、赵丽宏的《生命草》和陈慧瑛的《梅花魂》这些文章之间的关联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对其进行组文,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借物喻人的认识,能够熟练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三、有效呈现,多样实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是阅读。”海德格尔说:“教学的本质是让学!如何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开展不同形式的多文本阅读模式,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索、思考、归纳,使阅读真正变成读者和作者不断对话的过程,这是多文本阅读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多文本阅读的实施中要优化要素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我们要根据议题内容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多文本教学结构,有效地呈现文本。

(一)举一反三结构

举一反三式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如以“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为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时,课堂上,我先指导学生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调动学生对鲁迅的固有认真,然后利用文本《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结合事例抓住关键词句、关注人物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在交流的过程中梳理出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回忆导师二三事》《记忆中的父亲》《怀念鲁迅先生》一组文章,透过这些邻里亲朋的视角还原一个最真实、最可信的鲁迅,感受鲁迅生动鲜活、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平凡之处,最后再出示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在诵读与品读中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如此一来,就丰富了学生对鲁迅的多元认识,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这样举一反三的多文本阅读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仅加强了对学生的语文实践锻炼,还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二)分组递进结构

分组递进的多文本教学结构,是由表及里的过程。它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尝试探究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区分文与史的判断,以隔空对话的形式引领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更全面的认知,我们围绕着周瑜的人物形象展开了“三看周瑜”的多文本教学。首先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谈周瑜形象,此时的周瑜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度量狭小之人,届时引导学生留意文章体裁,结合小说的特点,我们知道故事情节往往是根据史传、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而成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为了配合情节发展,是不太真实的,以此断定《三国演义》中对周瑜形象的界定并不中肯。然后出示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逐步树立一个名高累世的周瑜形象,此时再适时补充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学生在得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踌躇不得志时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也带有个人情感,也不足以形容周瑜形象。最后补充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对周瑜的记载,同时对《三国志》这本史书加以介绍,让学生明白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据实记载,可信度高。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周瑜有胆识、有谋略的真实形象也就应运而生。

(三)反复重读结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层次的反复重读,是有意义,讲逻辑,求发展的。如以“对比显特征”为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时,我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黄河的主人》《海燕》《我的叔叔于勒》《有的人》,找出文本写作方法上的共同点——对比。然后再默读文本,找出文中对比的语句,谈理解。最后对比这几篇文本,明确运用对比更能突然特征的特点。正是反复重读的多文本教学结构让学生学会了从多篇文本阅读中获取丰富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等群文阅读的策略。

四、结语

多文本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阅读之门,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教师,我们要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周瑜议题鲁迅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鲁迅,好可爱一爹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