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0-11-18姜小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姜小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一、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界定
狭义的农耕文化往往被理解为在早期的社会农业生产之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和风俗,其中心内容是为农业服务的,为农民日常生活提供娱乐。也就是说,农耕文化集合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各类文化的传统和思想。而从广义上来看,农耕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构建在传统的农业文化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其包括了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甚至包括了与之相匹配的各种道德、文化、风俗、习惯等。在当今社会,定义何为优秀的农耕文化,需要关注其精神价值内涵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始终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紧紧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脉搏。只有看到了文化对当代社会所产生的现实意义,才能判断它是不是文化的精华,有没有表现出农耕民俗文化的特色,并鼓舞农民的精神,展现当代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解读
关注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解读,首先要关注农耕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主动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农耕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农耕文化具体表现为:其一,保留农耕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乡村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提供丰富的养料;其二,我们需要看到优秀农耕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特殊地位,它来源于土地,生长于乡村,是大部分城乡居民最为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根源,能引领全体中华民族积极建设我们的家园;其三,优秀农耕文化有助于维护文化安全。农耕文化来源于本土,根植于农村大地,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安全和稳定。其次,农耕文化是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由农民作为生产者和发起者而创造出的文化形式,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自然的崇尚和对土地的热爱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核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
三、传承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充分挖掘、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农耕文化中的优秀养分,将其注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必将产生强大的发展合力和历久弥坚的内生动力。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不仅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共建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首先,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加深乡村振兴战略在理论层面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对传统农耕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费孝通先生为首的一部分社会学家对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变迁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这些研究成果是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根基进行展开和铺陈的,而“三农”问题的提出更是从更为宏观的视野关注了乡村的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农耕文化的传承有了更为合适的落脚点和切入点,这些都对农耕文化的价值有了更为深远的认知,同时也满足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新要求。
其次,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层面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目前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这种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政府往往会因为缺乏对基层人民所需所求了解,或仅仅是在认识层面的细小错位,就会造成配套设施落实的巨大困难,而农耕文化的传承就在政策的制定之中起到了矫正错失和巩固文化资源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更好的传达乡镇居民的思想和观念,而且有助于保护农耕文化资源和遗产,为进一步传承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重视农耕文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对农耕文化传承的价值有着更为深刻和广泛的认识,并且使这种认识进入到民间,反向作用于当下农耕文明,为农村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构建上起到基础性作用,从而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及政策体系,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最后,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层面的认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曾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是传承乡愁记忆的载体,保存中华民族乡村的独特性,保存其乡土性,才能守得住乡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蕴含丰富,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延续了乡村的乡土性特质。当前,农耕文化的影响已远远超越农村范围,深深移植入当代人的生活境遇和文化环境之中,化为挥之不去的乡愁。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讨论时进一步指出,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厚重遗产和磅礴力量,为乡村振兴助力。
四、义乌何斯路村: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
位于浙江省的义乌市,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着独特的农耕文化。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的何斯路村被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文化村”“国家级最美乡村试点村”。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何斯路村,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古村落保护路径:以农耕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何斯路村非常注重培养居民的古建保护意识,按照“建一批,修一批,拆一批”的原则,在对古建筑原有形态进行保存的基础上完成旧村改造工程。因为何斯路村坐落在状如燕子窝的山坳里,所以村里特意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公司规划设计燕子坳古村落,并且在修缮之后邀请十几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入驻,将农耕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同古建筑保护结合起来,更好的活态传承。同时,村里还发动退休教师将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及本村特色文化等用书画形式上墙,走进何斯路村,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乡俗文化之风。为了让古老的曲酒酿造工艺得到传承,从2008年开始,何斯路村每年12月18日举办“何氏家酿曲酒节”。在那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将自酿的黄酒奉上进行全村评比,选出“何氏酿酒高手”并颁发证书,各家独具特色的酿酒工艺不仅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的到访,也让“何氏家酿”这一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光芒。
义乌历史上就是农业小县,勤耕好学是义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义乌人勤劳致富的基石。“斯路晨读”是何斯路村特有的名片,每天早上村民们集中在一起讲政策、讲国家大事、讲村规民约,同时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学礼仪、学文明用语,不断播种乡风文明的种子。何斯路村还创造性地建设了“功德银行”,采用赋分制的方式,一定期限内评出一个对何斯路有杰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何斯路村委会将“功德银行”作为载体,以“孝道”和“助人”为价值基本取向,号召全村人民一起做好事,将优秀农耕思想根植于村民内心,提升了整个村庄的文明程度。此外,何斯路村还实施了“百万人才计划”,每年花10万元举办未成年人暑期夏令营活动, 将优秀农耕思想播撒到每个孩子心中,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