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日本小学校园欺凌

2020-11-18扬州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同辈群体校园

■胥 珂/扬州大学

欺凌主要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一个或一个群体的学生进行肉体、精神上等方面的攻击和侮辱。

一、日本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

(一)近年来各年级欺凌数量的变化趋势

近几年,日本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校园欺凌的发生数量从2007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开始,小学发生欺凌的数量已经慢慢超过了高中发生的数量,达到了8296件。并且它的增长迅猛,在2017年达到了与初中数量持平的状态,达到了28315件,同比2014年校园欺凌案件增长了将近1.5倍,仍在持续上涨。校园欺凌的高发已经越来越低龄化。

(二)小学各年级欺凌问题发生的数量

在小学中每个年级受欺凌学生的数量都不同。六年级的学生受欺凌数最多,达到了5091人,四年级和五年级受欺凌数量也比较多,达到了4271人和4806人。整体看来,随着年级升高,受欺凌人数越来越多。

(三)小学校园欺凌发生的形式

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形式不断地变化。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种类中“讽刺、作弄、毁谤及威胁、被说反感的事情”的选项最多,占61%,被轻微地冲撞、做玩耍的样子、被殴打、被踢踹数量排名第二,占23.3%。其中,近几年“冷暴力”现象—“被孤立、被群体无视”也占到了14.3%,冷暴力对学生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被孤立、被群体无视的数量已经到达了45362件,这种同学之间的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是一种精神虐待,使被欺凌学生产生压抑抑郁的情感,内心变得敏感脆弱,这种伤害有时比肉体伤害更为可怕。由此可见,小学校园欺凌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二、欺凌频发的原因

(一)不良社会文化的冲击

日本崇尚社会集体主义精神,这种观念从小就在他们内心树立。当面对欺凌时,他们首先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他们不想让自己成为不合群的那部分特殊的群体,所以就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希望与同伴保持步调一致。他们不断隐藏自己被欺凌的事实,这就导致欺凌现象愈演愈烈。欺凌者还会不断恐吓旁观者来为自己隐藏欺凌的事实,使旁观者也成为了欺凌者中的一员,欺凌群体越来越庞大。而且小学生这个群体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还较差,容易出现道德败坏现象。

(二)同辈群体的错误引导

同辈群体是指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一代人组成的小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在年龄、爱好、兴趣、价值观等方面都大致相似。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家庭中父母是养育并提供他们物质生活的主导者,在学校中老师是制定课程表带领他们上课的指挥者。无论是面对父母还是老师,学生都会受到层次不一的控制。而在学校中面对年龄相似的同辈群体,学生们就可以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和自由,愉悦的建立一种同辈文化。同辈文化中也有好坏之分,学术型、玩乐型、职业型、非顺应型是同辈文化的四种类型,欺凌者所处群体形成的文化类型就是非顺应文化的代表之一。一旦发生欺凌行为,欺凌者一方的人数往往多于被欺凌者,而且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在同辈群体的错误引导下,没有参与欺凌的群体害怕波及自己,为了不被同辈群体抛弃,遭到集体孤立,就选择了沉默或者与欺凌者站在统一战线,这就导致欺凌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家庭教育的问题与缺失

经济社会发展下,许多家长忙于工作,传统家庭社会功能弱化。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小学生来说,如果父母的教育出现缺失或者是有不良的方向引导,都会使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孩子在家庭中习得的社会角色无法顺利习得,进入学校后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成为欺凌他人的欺凌者。并且日本少子化问题严重,据日本总务省2018年9月开展的“人口数量推算调查”显示:截止到2018年4月,日本总人口数约为1.27亿,与2017年初相比减少约32万人,并且人口减少率连年呈现递增趋势,于2017年达到1.78%,创下调查近五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种情况就使独生子女现象严重,父母就会对年幼的孩子娇生惯养,言听计从,使这些孩子产生一种优越感,并通过欺凌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对于被欺凌者来说,这些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一定是受到了父母的过度保护,他们过度依赖父母,独自一人的时候遇到问题没有主见,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四)反学校文化日益兴起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与学校主导价值规范相悖的。学校里的主流文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交往习惯,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时,就会产生对抗学校主流文化体系的群体,不断地向权威者挑战,形成与学校主流文化发展背道而驰的反学校文化。在日本,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加上学校和家庭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就会产生一系列错误行为。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对其他弱势同学进行欺凌,从而凸显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无尽的“优越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和学校又特别重视和保护成绩优异的学生,使他们变得目中无人,针对和孤立差生,从而对他们进行欺凌。

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一)学校加强道德教育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修改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对道德学科进行改革并开始实行“道德学科化”,对道德教科书进行根本上的充实,基于道德的特性,实行道德教科化,同时确切设立学生指导课程,完善道德教育的指导内容,明确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欺凌问题,对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进行道德教育,使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勇敢的说出自己身边的欺凌现象,共同抵制欺凌问题。我国也应重视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重视道德的学科化建设,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尊重他人的理念与素养。

(二)家庭要承担起责任

父母要在家庭教育中不断树立责任意识,要培养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意识。如果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欺凌一定要尽早采取措施,坚决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告诉孩子这并不是他的错,积极地利用正规手段来解决问题。面对欺凌者,父母要常关心他们、开导他们,通过亲子之间的不断沟通,能够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受关注和爱护的,这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欺凌现象。

(三)社会各组织之间要协同合作

日本政府联合社会上的组织针对校园欺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这些组织有警察局、儿童指导中心、儿童自立支援组织等。警察局提供60个咨询电话,让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进行咨询和救助,并定期派警察去学校中视察,给学生开设一系列讲座活动。儿童指导中心对孩子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教育,使他们可以正常生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来对欺凌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办法,为整个社会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支援。

四、结语

欺凌的发生有着较为复杂的成因,从社会大环境到教育体制和学校班级,再到家庭和个人,是多部分的问题及其相互作用造成的。所以欺凌问题仅仅依靠某一部门、机构组织或者责任人是无法解决的,必须由多方出力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处理。社会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与学校相互配合。家校合作要积极地进行,老师和家长要多进行沟通,社会家庭学校要形成三方合力,才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介入、事后修复,不断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关注和支持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在治理校园欺凌方面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同辈群体校园
消失吧!同辈
域外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同伴关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中间群体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