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20-11-18聂晓敏
聂晓敏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庞各庄乡庞各庄初级中学,河北唐山 063604)
随着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我国从上到下都逐渐提高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大公开场合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求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1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如今有部分人反对、批判传统文化,认为其迂腐守旧,且在新时代起不到任何作用,然而,传统文化中除了包含晦涩难懂的古文和迂腐守旧的思想外,还有大量先进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个别先人的智慧早已远远超出时代背景,创作出即使在今日也有重大传扬价值的作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包含方方面面的道理,能够浸润初中生的心灵,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1 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从内而外的气质,研读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能够提高个人精神文明水平,浸润其心灵,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彻底的影响。历经数千年历史而流传的传统文化,堪称传世经典,初中生能够接触到的无一不是名篇名作,如《观沧海》中含有胸怀天下的气势,《醉翁亭记》体现出乐观豁达、寄情山水的境界,《论语》则十分全面,包含各方各面的道理,包括学习方法、教育理念、个人礼仪等,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引导与启迪。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开展德育渗透、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的本源目的,其地位甚至在知识传输之上,若抓住古诗词教育中的契机,开展传统文化渗透,必定能够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我国教育带来质变。
1.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多处于青春期,其生理与心理都会表现出明显特征,具有典型性,在初中期间,学生逐渐觉醒自我意识,情感更加强烈,渴望展现出自身特殊的一面,思想观念也各不相同。在过去较为呆板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通常会被束缚和限制,无法体现,但以古诗文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则是千百年前的文学家、政治家们所创作的作品,在解读传统文化时,通常能够从不同角度、方向进行探究,学生会拥有大量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身观点,获得张扬个性的机会,从固定答案的桎梏中解脱,打破固化思维,逐渐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3 提高学生文化自信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深入推进,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本土文化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有许多国民被刻意渲染的外国文化吸引,甚至出现了个别极端分子,在某些国家刻意美化自身形象、丑化我国的陷阱中无法自拔,盲目崇拜外国,却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缺乏自信,其中不乏初中生;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碎片式阅读逐渐兴起,网络上文化参差不齐,某些小说等蕴含悲观主义、极端主义等,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所谓文化认同,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和赞同本国文化,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了解其内涵,汲取其中精神。如今,国际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认同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广受关注,想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必定要从教育入手,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2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2.1 教师问题
作为传输知识的主体,当古诗词教学质量低下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如今的初中院校,有不少语文教师深受过去教育模式的影响,沿用旧的思维方式,奉行唯分数论,将其作为衡量学生能力和自身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并将全副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提高书面成绩。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了呆板僵硬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字词、句式、文学常识等,哪怕在对古诗词中心思想进行总结整理时,也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分析,每种题目都有固定的答题模板,只需当成公式套用即可。如此,原本灵活自由的语文科目变得毫无生气,学生缺乏兴趣,积极性打消。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关注古诗词教学,却始终无法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从思想精神层面讲解古诗文内涵,使得学生无法受到良好的熏陶。
2.2 学生问题
古诗词采用的是古文,即文言文,其中包含大量生僻字,也有些古今异义词,句式、语法等更是与白话文大相径庭,初中生语言能力已经发展成熟,容易形成固定思维,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常由于先入为主而犯错。绝大多数初中生并未接触过系统的文言文训练,缺少使用古文的环境,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由于初中生理解能力和对语文的掌握都还不够强大,即使利用辅导书大致了解文章词汇、句子含义,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体会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透过古诗词学习传统文化。
3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情境教学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所收录的古诗词内容丰富、情感强烈,但大多不会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且其中的内涵必须在特定写作背景下才能充分体现,尤其是某些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诗词,若不了解个中缘由,就完全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因此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履历、创作作品时的历史背景,并尽可能地还原当时情境或使用恰当的背景图片、音乐等渲染氛围,使学生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更容易体味古诗词更深层的感情[1]。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首先应对作者曹操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其生于战乱时代,凭借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才能稳住局势,占据一方天地,并以此为根据,发展壮大,为曹魏政权奠定良好基调,为统一三国、结束长久的战乱埋下伏笔。《观沧海》是曹操在北伐取得决定性胜利、解决后顾之忧、离统一中国更进一步的情况下创作的,在凯旋途中,其登临碣石山,此时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必然豪情万丈,联想到当时的局势,因此,诗中除却对广阔大海的赞美外,还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与壮志豪情,蕴藏着奋发进取、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除却诗人的情感,还有作为一名军事家、政治家的理想。若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与作者身份,并渲染雄浑壮阔的氛围,必然能够使其更为深刻地体会其中的复杂情感,并感受建安风骨,受到精神浸染,培养宽广的胸襟。
3.2 生活化教学
古诗词记录的是古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生活实际具有紧密联系,初中生时常陷入思想误区,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格格不入,因此缺乏兴趣,教师应采用生活化教学,将古诗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兴趣[2]。例如,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可以先请学生们阅读某一本解读古诗词、剖析传统文化的书籍并写下观后感,不对字数进行过多限制,也不限定体裁,鼓励学生以诗歌形式表现内心感想,之后,在班上开展交流会,给予学生相互分享作品、交换意见的机会。当班级中气氛达到高潮时,教师可引出古人的“读后感”,带领学生了解朱熹在读完书之后记录感想、发表意见的方式。如此,就能够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古诗词转变为“古人的读后感”,加强其与生活的联系,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并培养学习兴趣。
3.3 开展趣味活动
古诗词中固然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实际上,许多创作古诗词的活动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举办各类趣味活动的形式感受古诗词的创作历程,了解传统文化,并充分体会古诗词学习过程的魅力,激发主动性。例如,可带领学生进行简化版的“曲水流觞”,要求学生排成一排,在一定距离处丢出小球等物品,当球在某人面前停留时,要求其背诗一首,或回答一个与古诗词有关的问题。还可进行诸如猜灯谜、对对联等活动,准备一定数量的自制折纸灯,在其表面写下谜底与所学古诗词有关的灯谜,若学生心仪某一盏纸灯,就需要正确回答谜题,才可将其带回。丰富的趣味活动不仅能够在班上渲染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所学古诗词,并获得全新的理解与感悟,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精神文明的传承,蕴藏着我国先祖的智慧与文化,初中教师必须重视古诗词教学,并自觉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我国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