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综述
2020-11-18闫冠洁陈锦华张涛
闫冠洁 陈锦华 张涛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0 引言
自主学习的观点是Holec 在1981 出版的专著《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提出,并且一直是二语教育研究范畴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技术的辅助以及人们自主学习意识的更新换代,人们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热情只增不减。本文将首先对概念进行总结,并且梳理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1 英语自主学习的概念
Holec 作为“自主学习”观点的最初引进者,在《自主性与外语学习》(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中指出学习者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负责[1],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水平来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定可达成的学习计划并且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与评价手段,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以总结。他的定义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回应和认同。D. Little[2]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能力,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自主决定并且对自身独立行为起到提示作用。Pintrich[3]则把自主学习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自主设置学习的目的,并对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监控、调整和控制。而庞维国[4]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理解自主性学习:即从学习的多个平行维度和从学习的整体发展阶段(包括制订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程等)来定义自主学习。徐锦芬在2004 年参考了大量的国外相关文献,再结合我国国情及英语讲学特点,提出自主学习能力的五方面[5]:(1)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2)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3)有效使用学习策略;(4)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5)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该内容广泛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中。
总之,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个体拥有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学习者能够抓住课堂中老师的教学重点,能够主动设计学习计划,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同时能够独立评估整体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能力。
2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提出,国家对于个体的学习自主性是非常看重的。国外自20 世纪80 年代率先就外语自主学习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初级阶段的一大部分重心是放在了如何界定、怎样定义、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理论依据以及模式构想,说明了养成学习自主意识的必要性[1,6]。随着不断深入的探索,许多国外学者又提出了新的见解[7-9]并设计了多种假设模型,说明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可发展性,并且研究方法也在单一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证研究,主要话题为学习者发展、教师自主[10]以及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应性[11],不过在此阶段教师自主这一概念仍旧是理论基础的萌芽时期。到了21 世纪后,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二语习得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关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集中在四大领域:自主学习的社会文化内涵[12]、教师自主、课堂自主学习[13]及新兴科技环境下的语言自主学习[14,15]。对于课堂的关注越来越多,课堂中教师身份的构建以及在教师推进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都成为了继续深入探究的话题,并且对于课堂自主提出了多种方法,例如设定有关自主学习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目标、引进更多的自主学习项目等等。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研究人员也就这一热门话题展开了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 版)中明确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纳入培养计划中后,更是掀起了国内新一轮的研究浪潮,具体内容从以下六个角度说起:(1)自主学习理论的推进与探讨,多出现在初级阶段,引入相关国外已有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讨论自主学习的必要性[16-17]。(2)培养或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实践,自1999 年开始这方面的文献层出不穷,例如借助策略培训、建立自主学习中心等外界干预手段、或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量研究倾向于关注怎样借助网络或多媒体的课堂环境以及新型的教学模式情境下,如当下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改变固有教学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18-19]。(3)自主学习能力、观念或意识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国内学者自2004 年起,此类研究多是宏观调查,反映总体的多样化特点[5,20,21]。(4)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再定位。老师作为学生进步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今教师化身多角色担当,如知识灌输的主导者、课堂内容的决定者、课后独立学习效果的检察官等等,而在当今“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课堂里,教师的定位需要进行重新思考[22-23]。(5)自主学习能力内在或外在影响因素。自2005 年起,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出现,且有一定的成果得出。相关研究显示:自主学习同时受到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制约,如自我效能感、驱动力、学习策略、性别、年龄、家庭和学校等外部环境等等[24-29]。(6)自主学习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效果。从社会认知理论的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的角度来看,善于自主性学习的个体更能有效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有助于提高其学业成绩,而那些处于被动地位的监控、管理自己的学生,成绩往往不如善于自主学习的学习者[30],这一观点也已得到一些实证研究结论的支持。因此也有大部分研究以学业成绩作为显著因变量,讨论其直接或间接影响效果。于文华和喻平[31]以高三年级的学习特点作为切入点得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数学学科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线学习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赵蔚和李士平[32]通过运用学习分析的系列方法,发掘各种可能的学习路径,了解相应的反馈效果,他们发现自主学习会优化在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过程。且以上研究多是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而对研究生以及高中生的关注较少,多是采用实证研究,即采取调查问卷的收集方法,借助SPSS 展开数据分析,说明彼此关系。
3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是二语习得方向的热门话题,并且就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概念分析、培养方式和必要性开展了较为成熟且深刻的讨论,为以后的同方向研究夯实基础。但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观点仍然是因人而异,并没有准确的既定解释。而对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多是围绕大学生开展,对于研究生、高中生的关注较少;而从研究手段上看,大部分只通过实证研究,没有结合定性,如访谈、个案追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