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编者意图角度出发解读部编本教材《语文园地》的运用价值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
2020-11-18马秋红
马秋红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胡家坨镇胡家坨中心小学,河北唐山 063600)
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安排了7 个《语文园地》(以下简称《园地》或者《园地X》),每个园地设置了“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5 个栏目。其中每个单元均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3 个固定的栏目。可见3 个栏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精准把握3 个栏目的编者意图,落实精准的教学目标。笔者以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分块解读3 个目标如下,期许能为教学助益,提高《园地》板块教学效果。
1 交流发现的规律,积极拓展运用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每个《园地》都有安排。设置目的意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归纳、梳理、总结、语用。大多通过与学习同伴交流方式,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具体化,期望同学掌握方法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后续的语文实践中主动运用。
1.1“交流平台”的活动主体是学生
“交流平台”样式呈现多以问题引出,并配有三个或四个学生头像。这样编排样式明确传递我们,学习这个栏目的主体是学生,切记由教师越庖代俎。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进程中巧拨妙引,提高学生交流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园地六》中的“交流平台”,一个学生交流的问题是“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问题一出,学生讨论兴起。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有哪些呢?因为上学期语文园地中安排过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学生迁移知识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很快总结出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就文中的难懂句子谈具体某一种或多种解决的方法。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点一点,疏一疏,导一导。整个教学流程都是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自己去解决,自己去总结,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气氛活,学习效果好。
1.2“交流平台”的发现可创新使用
“交流平台”中往往是就一个问题呈现,要求学生去交流并发现其中带有的规律性的知识。这些有规律性的知识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元的。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知识内在的结构,将规律性的知识多元化呈现。
例如《园地七》中“交流平台”,探讨的主题是“在习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讨论这个主题时,总结的规律性知识是可以积累词语、可以积累句子,并在自己平时的习作之中有意识地主动去运用。教学达到这个目标,应该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还可以超越教材去解读,不仅可以积累并运用好词佳句,还可以结合《语文园地四》中的关键句能够概括一段话大意、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积累一些构段的方式,如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这样的构段方式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时,不应局限教材总结出的单一知识,应超越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
1.3“交流平台”的目的是运用
语文教学以语用为旨归。我们在“交流平台”中总结的一些方法、规律最终要在语言实践中去迁移运用,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的,才是有用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1]。
比如《园地八》中的“交流平台”总结出的方法是“以后,我也要用这些方法复述故事。”我们总结出这一方法后,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应该主动去运用。比如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复述一下近期看到的书;每天晨起早餐的时候可以和家长复述一下近日读的书,等等。在不断的复述中,巩固复述的方法,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言。
2 了解简单的言语规律,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也是一个固定的栏目,延续了低年级“字词句运用”的设计理念,由“字”到“词”,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点。“词句段运用”安排具有一定梯度的语言实践活动,着力将语言文字生活化,逐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1“词句段运用”的策略是模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从开口咿呀学语的“爸爸妈妈”到下笔成文,都离不开模仿。因此模仿是孩子学习语言最原始最有效的策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也吸纳了这一规律,在“词句段运用”的编排上体现了这一理念。
例如《园地三》“词句段运用”中“对照流程图读段落,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过程,如剪纸……”。“读一读,想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写”。这两项任务,都是有例子作为参照,都是在“照样子”下完成学习活动。由此可见,在“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策略上是从模仿开始的。其他《园地》“词句段运用”中基本学习策略也是这样——模仿。
2.2“词句段运用”的核心是实践
“词句段运用”,这一标题已明确词句段训练的任务目标——运用。还以《园地三》为例,一个是模仿说,一个是模仿写,一说一写都是指向表达,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是言语实践。纵观其它《园地》“词句段运用”,都是这样的训练形式,或说或写,最终都是言语实践。
3 了解传统文化经典,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园地》最后一个栏目是“日积月累”,教材选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3.1“日积月累”的内容丰富多样
“日积月累”中集中安排了古诗、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这些特殊的言语形式,不仅能够掌握巩固生字词,进行朗读练习、积累语言,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2]。
3.2“日积月累”的时间成年累月
积累是实现知识储备的途径,厚积才能薄发,胸藏万汇才能吞吐。因此积累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期,这时候记忆强,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常记忆,多记忆,持之以恒。《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受版面、时间等原因,不能一一穷尽所有的文化经典,更多的是利用课业时间主动触碰,常常触碰,坚持不懈。
例如《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忆江南》。学后引导学生去搜集白居易其它的词或者其它诗人描写江南好风光的诗词,把积累渗透到每一天。我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有能力的同学每两天背诵一首古诗,拍成小视频早晨发给我作为问好的礼物,学生积极性很高。
3.3“日积月累”的方法不求甚解
“日积月累”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多为年代久远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把握实施教学的度,不能随意拔高教学要求,学生只要能达到背诵这一基本的要求就行,至于涉及的内容、内涵供学有余力学生去探究,不做统一的要求。这样精准把握编者的意图,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3]。
综上所述,《园地》是部编本教材新安排的教学内容,栏目设置新颖,内容选择丰富。教师在使用时要潜心研读教材,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让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断学习积累语文知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主动实践运用语言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