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提问与小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2020-11-18阎红波
阎红波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闫各庄镇张石埝小学,河北唐山 063600)
在小学科学课堂当中,课堂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大部分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都会使用提问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印象,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些教师没有很好的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课堂提问方式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阅读和解决问题,没有让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针对这些问题,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合理的将学生思维与课堂提问联系起来,在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同时来锻炼学生的思维。
1 课堂提问方式
在小学科学课堂当中,可以将课堂提问分为两大种类型,一种提问方式是小学科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所设置的课前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又被称作预设课堂提问[1]。另一种提问方式则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理解状况来设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问题。教师在使用这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并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来使用提问方式。
教师在使用预设课堂提问方法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这种提问方式是在学生没有学习相关科学内容之前进行提问的,所以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范围,通过一些难度较小且能够有效导入新课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提问的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来提问。而第二种提问方式则不同,这种课堂上的提问方式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理解程度来进行更深一步的“追问”。这种提问方式需要教师把握住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在学生回答出来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知识来设置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散。在使用这一提问方式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随机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这种提问方式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2 结合学生思维进行课堂提问时所要坚持的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同时也要注意课堂整体氛围的营造,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确保所提出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所提出的课堂问题要紧贴教材中所提到的教学内容,不能偏离教材中心,一定要围绕相关学习内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按照教学内容的深度来合理安排问题层次,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2 系统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将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化整理,不能过于盲目,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2]。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有层次的设置,按照由简单到困难的顺序来设置课堂问题。其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进行课前提问的过程中不能提问难度过大的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丧失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合理安排,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思考。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知识拓展来丰富小学科学课堂的提问系统,但是在拓展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去将其他无关的内容引入进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设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知识来进行延伸,以此来扩宽学生的知识范围,让科学课堂的提问方式更加系统化。
2.3 启发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合理的使用提问方式,还要学会利用课堂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科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能太过于墨守成规,要学会使用变通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科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困于科学的思维性很有可能会选择放弃或者产生厌烦心理。为了更好地克服学生的这种心理,科学教师要利用课堂问题来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学习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科学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科学教师可以将问题层次化,让课堂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通过层次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除此之外,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提问完以后不能盲目的给出问题答案,对于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点提示来让学生进行解决,这样可以很好的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3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与小学生思维力培养的策略
3.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理,他们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会显得十分积极和兴奋,教师可以充分的将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起来,创设与科学问题相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各个小学教室当中,有着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充分的将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起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搜寻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并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在学生已经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情境当中以后,教师就可以将问题拿出来让学生思考和提问,这时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很好的发散自身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冰,水和水蒸气》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使用预设课堂提问法来通过多媒体设备搜集一些与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相互转化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在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水沸腾时和冰化成水时的温度各是多少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来适时地引入新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先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当中,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3.2 设置小组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还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小组处理,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小组长带动小组内部的学生来共同解决问题,在选任小组长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一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来担任,不能盲目地选择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而导致其他学生不满,降低小组合作效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合作,以此来解决相关问题[3]。在小组模式当中,不仅可以让教师进行提问,还可以让其他小组进行提问,让小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以《雨的形成》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事先通过情境创设法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雨的形成问题。在小组得出结论后,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纠正,同时,教师可以让其他小组围绕雨的相关问题来提问其他小组,并设置奖励惩罚制度,根据学生小组的表现来决定奖励和惩罚的力度,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
3.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科学教材当中的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天气,植物的生长和灾害的形成等,这些知识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只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细心地观察。科学教师可以很好的将这种联系利用起来,在课余时间内让学生去观察教材中所提到的生活现象并进行思考,而后在课堂上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分享。以《周围的生物》这一课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生物,并向学生提问:这些生物都属于哪些种类?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记录和思考,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鼓励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或者可以让各小组推出代表来进行发言。在学生讲述完以后,教师要及时的评价并给予学生以一定的鼓励。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总体来说,小学科学学科对于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将问题与学生的思维发散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