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通识教育深化大学教学改革
2020-11-18吕作为大连财经学院
■吕作为/大连财经学院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国内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新发展和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与此同时,作为人口大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国际社会上不但要面临世界经济市场各个环节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侵蚀和残存至今的思想抵制。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当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骨干,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更要培养出优秀的个人素质和高尚的品格情操。这就给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高等教育布置了很艰巨的教学任务,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立德树人。各高校要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通识教育的加强是必不可少的。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其渊源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现在各大高校普遍流行的专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是一种不以传授专业性知识、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了一种较为新潮的教育模式。进行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所有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和品德要求的优秀大学生,通识教育旨在传授给高校在校生通用于文理工各科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用以弥补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于接受分科教学的应试教育所流失的基础知识,健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品性,提高大学生的情商,优化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由于通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帮助大学生塑造更好的个人品德,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因此通识教育的层次是远远高于专业教育的,是应当位于高校教育的统筹地位的教育模式,这就使得通识教育不带有专业教育惯有的目的性、专业性和功利性,其重要性常常被高校教师和在校生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对推进通识教育的力度的把握也就进一步失去了精准性。
通识教育的渊源在国内国际都是十分深远的。在我国古时候,许多鸿儒圣贤就已经提出了通识的概念。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出“君子不器”的观点,即贤德的人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具有单一的功能,而要能够对不同领域的学问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即便身处不同的行业和学问领域,也能够凭借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有所建树。这就是在教育界备受推崇的“通人”,也是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的人才。至于在西方国家,通识教育的源起也非常早。通识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在于对人的理智进行专门训练,拒绝在自由教育里携带任何的功利主义或者职业性,后来在西方甚至一度发展成了反对实用主义的思潮。本文所讨论的加强通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实用主义,而是要使通识教育塑造出更能够适应社会和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经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二、加强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在诞生之初就被定义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近现代史中,国内的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在教育者眼里,大学生要在不久的未来里能够立足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做学问,学会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做学问就不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面对工作上的困境,大学生也能够一一解决。这个局面被打破,是在我国建国初期。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要给国家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各高校纷纷就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岗位的需求设置了针对性强的专业,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技能培训上,对通识教育的推行力度就减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功利性和专业性极强的教育模式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加强通识教育深化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以下的文段,就将对加强通识教育深化大学教学改革的意义进行阐述。
(一)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做到这一点,各行业从业人员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求参与建设事业的人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在高校内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构建,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古往今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伟人依靠的不是强健的体魄、优渥的家世和独一无二的天赋,而是依靠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当今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能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依靠的也不完全是先天的聪明才智,而是愿意放弃名利钻营,潜心修学,虚心求教,他们学做学问之前,先学好了怎么做人,才能够有现在的成就。加强通识教育,能够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教导的同时,抓牢对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步入社会、正式参与社会生活之后,能够少走弯路,不走歧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忘初心,吃苦耐劳,勇于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输送优质的、稳定的发展人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顺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经济发展奉行“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宗旨,发展科学技术一直是领导部门重点推进的伟大事业。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科学技术研发上落后一步,就意味着在经济和国家整体发展上落后一大截,还会给对我国经济地位虎视眈眈的国家和势力以可乘之机,危害之大,可以想见。在高校教育里加强通识教育能够弥补高校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于分科教学和应试教育所缺失的必要知识,弥补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知识和素养上的缺失,补充文科学生在科技常识和数理逻辑上的不足。通过加强高校通识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想,给学生带来看待事物的新角度和新方法,突破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为学生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另一半大门,让学生能够从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角度看世界,打破了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和分课教学竖立起的学科壁垒,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顺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加强通识教育,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眼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畏难心理,从思想上给大学生提供钻研学术的动力,事半功倍地解决教授们很难从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层面上扭转的学生学习动力的流失,大大提升高校教育的效率,改善教学成效,更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满足现今高等教育急需转型升级的需求。
三、加强通识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由于长期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专注,学校高层和教授的教育思想已经习惯于优先考虑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习惯性地忽视学生的人格塑造,这是造成现在社会上出现“高学历、低情商”的人的主要原因。要加强通识教育,就要转变教育界普遍的重视课程功利性、专业性的教育思想,优化教育工作者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从上到下地加强通识教育,深化大学教学改革。
(二)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优化通识教育课程
加强通识,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切实认识到高等教育不能只看到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是否顺利这一步,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未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大学生离开校园之后的自我管理,自我进步,从而主动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探寻加强通识教育深化大学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
四、结语
加强通识教育,深化大学教学改革,是切实改善现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极佳方式,是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提供优质人才的最强有力的保障,也是利国利民、富国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