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及教师应对策略
2020-11-18蔡忻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蔡忻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留学生文化休克的表现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提出,奥伯格认为文化休克是个人第一次进入陌生的文化后出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文化休克在留学生汉语课堂中的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休克在课堂上首先表现为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听。留学生刚来中国时汉语水平较低,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存在沟通困难,听不懂一方面会拖慢学习进度,另一方面也会打击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次,留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文化方面的冲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汉语课堂离不开文化教学,在进行文化教学时,不同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引起冲突,尤其是民族、习俗方面的学习,更容易产生矛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现。例如:留学生上课睡觉、吃东西;因肠胃不适引起的频繁上厕所;头痛、头晕等生理病症或课堂表现消极、抗拒汉语课堂、社交回避等心理病症。笔者曾在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担任初级班的口语老师,根据课堂内外对学生的访谈,即使是已经来中国半年的留学生,也存在文化休克现象。笔者班上有一位同学从来不吃猪肉,而中国大部分餐厅都提供的肉类都是猪肉,即使有家乡的餐厅,也做得“马马虎虎”,所以他常常不吃饭。这种饮食习惯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暴瘦影响到了他的睡眠,所以他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甚至偷偷睡觉,老师反复提醒却并无改善;由于“吃不好,睡不好”,他经常生病,出勤率极低,学习效率也非常低。
每一个去到新的文化环境中的留学生都会经历文化休克的过程,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恢复的速度却会因为诸如受教育水平、曾经留学的经验、家庭经济条件等个人因素而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引起文化休克的具体原因,从而寻找应对策略。
二、文化休克的成因
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休克的成因做了大量的研究,虽然结论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等几个方面。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曾经留学的经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文化休克,而来中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都受过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来中国之前他们也通过网络等方式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笔者认为,考虑到留学生身份的特性,除了宏观上的文化差异,一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差异可能更容易引起文化休克。
留学生由于汉语水平低而不能与当地人正常交流,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从而产生文化休克。留学生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共同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难度过大容易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们还要完成学校安排的汉语课。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不少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是转专业生,既要学习汉语又要学习专业知识,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留学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学习,由于没有当地朋友,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抱团”活动,这种抱团活动虽然短期看来可以缓解他们的文化休克,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反而会使文化休克更严重。“抱团”活动加剧了文化休克的程度。另一方面,他们同他们所依赖的他国好友之间也存在文化差异,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好友的行为习惯与自己不同,这种失望、孤独感会更深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方面的文化差异对留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特色。笔者所教的大部分学生都无法适应川菜的麻辣口味,所以他们只能吃西式快餐这类食品,而中国的西式快餐价格普遍偏高,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开销。中国是以猪肉为主的国家,对于那些素食主义者来说,出现文化休克也在所难免。
无论是以上哪一方面引起的文化休克,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新进入的文化与既有文化的差异,这是文化休克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三、教师应对策略
尽管文化休克是留学生去到新的环境所要经历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应的过程,但可以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对文化休克进行有效的应对。汉语教师作为留学生的老师,是直接跟留学生密切接触的“一线人员”,汉语课堂是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重要场合,所以有必要从汉语教师的角度深入探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应当如何应对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
语言方面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因为留学生来到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不同的中国人打交道,语言通不通直接影响了留学生的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对于刚来中国的留学生,可以在正式行课之前对他们进行快速的系统的汉语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初到中国可能用到的一些日常交际用语,比如购物,打车,就餐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学生听不懂或不愿听的现象,教师应当综合考量。听不懂是因为汉语水平不够,不愿意听有部分原因是听不懂,所以首先应该着手解决学生听不懂的问题。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综合考虑调整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将学生进行更精细的分班。对于那些跟不上本班进度的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做调班处理,这样可以解决那些因为听不懂而不愿意听的同学的问题。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汉语本体知识和文化素养。优秀的汉语老师可以自如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疑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进步,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也可以抵消一部分文化休克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不仅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外国文化。课堂教学中难免涉及文化,文化的差异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能力。当课堂上因文化差异出现冲突时,教师应当立即停止当前讨论让学生双方冷静下来,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课后再与矛盾双方私下沟通。
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汉语好和能教好汉语是两回事,除了具有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教师也应当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管理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十分重要。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能够妥善处理课堂上的文化冲突。改善学习和评价方式。中国是集体主义国家,学习和评价的方式都倾向于集体主义,那些来自个人主义文化国家的留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很难适应“无聊的”方式。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互动,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甚至可能在课堂上质疑老师。留学生的母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留学生在学习方面需要面对的变化就越多,文化休克程度就越严重。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改善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并提高学生对汉语课堂的兴趣。对汉语的兴趣与对汉语课堂的兴趣并不完全等同,很多学生确实一开始时出于对汉语的兴趣才来中国留学的,但是中西方课堂风格不同,中国的老师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比较严肃,他们虽然对汉语有兴趣,但是对汉语课堂却没有兴趣。教师应该丰富课堂形式,为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留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
除了教师解决课堂上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文化冲突出现之前采取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课堂上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在留学生来华前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他们提前了解中国的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学习习惯等。高校生活上,重点从社交、饮食、住宿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可以帮助留学生提前通过网络结识中国的朋友,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熟悉中国的语言、文化、饮食、气候、生活习惯、公共设施及其使用方法。住宿方面,国内部分大学已经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宿舍即室友,可以效仿这种措施。就笔者了解到,大部分高校提供单独的留学生公寓,所有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分为不同的住宿大楼,笔者认为,应当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允许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成为室友,这样能够大大减轻留学生经历文化休克时的不适感。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很可能产生矛盾,所以应当充分尊重双方的意见再采取恰当的措施。
许多高校为了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采取了积极措施,比如为留学生匹配学伴,在生活和学习上提供帮助,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留学生缓解文化休克。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学伴”制度是为对留学生能力的质疑,甚至有许多人恶意揣测学校的意图。网络上的讨论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四、结语
文化休克的现象是很容易在留学生中产生的,而且也是留学经历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对于课堂上因文化休克出现的冲突,汉语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留学生避免、克服,汉语教师自身也应当提高应对课堂上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