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立·巴莫短篇政治讽刺小说分析
——以《乡巴佬逛曼谷》为例
2020-11-18李颜灵
李颜灵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国北榄 10540)
1 题材类型
1.1 政治题材
从创作背景上看,克立·巴莫政治小说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交互作用的产物,小说《乡巴佬逛曼谷》与克立·巴莫从政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他曾担任过政府的部长、议长,并在1975 年至1976 年担任过总理[1]。克立·巴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步入文坛,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正因为克立·巴莫的从政经历,他才能在创作政治题材小说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1.2 讽刺题材
克立·巴莫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当时泰国的政治制度,客观真实地呈现社会现状。鲁迅先生曾强调真实在讽刺艺术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非写实绝不能成所谓‘讽刺’”[2]。《乡巴佬逛曼谷》就是一部讽刺佳作,克立·巴莫用真实的笔墨描绘了在政治改革中被忽视的外府民众,刻画了政治局面上利己主义者的官员形象。
2 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2.1 思想愚昧、不关心政治的外府农民形象——乡巴佬
在小说《乡巴佬逛曼谷》中,克立·巴莫塑造了一个缺少教育、思想愚昧、不关心政治的外府农民形象。同时,乡巴佬也代表了没有去过泰国政治中心的农民形象。在乡巴佬去曼谷的火车上,有这样的描写:
后来我在车上悬空了很久,观赏着一切景物。田野里的水稻绿油油的。像我像你这样的庄稼汉。看见农作物一派好光景,心里自然就乐滋滋的,不管这是自己的田,还是别人的田,都会有这个感觉的。
看到庄稼时乐滋滋的心情写出了像乡巴佬这样老实巴交的农民,关心的只是田里的庄稼。
一走出火车站,我就怔住了。满街车水马龙,人潮汹涌,这么多车,这么多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起初,我还以为人们是忙于事务,后来才知道,每天都是这样。
到达曼谷后,克立·巴莫通过乡巴佬的视角展示了他眼中的大都市曼谷,说明了曼谷与外府之间的经济差距之大。
乡巴佬跟随着代表先生去国会听报告时,他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状况,从文中“他们所谈的行话,尽管我多么留心听,可一点儿也听不出什么名堂”可以看出。可见外府民众对当时的政治政策完全不了解。报告过程中一系列对话显示了政府的做法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是在表面应付问询。而乡巴佬却听出了政府已经解决了问题,体现出了乡巴佬愚昧无知的人物形象。
总的来说,乡巴佬代表了那些置身政治外的农民,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农田,国家的政治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遥远。一方面是他们自身缺乏教育、思想落后;另一方面是政府在推行政策时没有考虑到农民阶级的利益。
2.2 表里不一、见风使舵、虚伪的官员形象——代表先生
小说中的代表先生代表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大批敷衍民众、言行不一、见风使舵、道德虚伪的官员形象。他们乐于彰显自身为官的优越感,对民众并不是真正的关心,答应的事也是敷衍了事。当主人公乡巴佬极其兴奋地应邀去曼谷时,代表先生见到乡巴佬,有这样的描写:
代表先生一看见我,就问我来干什么呀,有什么事儿吗,家里怎么样,今年光景好吗,有空就去看你。我说您别老是问个没完没了呀,您记得吗,你邀我去逛曼谷,我如约来了,几时才上火车呀?代表先生一听见我这样说,愣了大半晌。后来却说,喔,是了,我倒忘了,忘得干干净净了。这样吧,你先回家去,下一趟再去行吗?
见面时的几句嘘寒问暖描写出了一个表面对民众十分热情的代表先生,但通过他的回答却刻画出一个实则表里不一、对外民众极其敷衍的官员形象。其前后矛盾的言行,极具讽刺意味。
当主人公乡巴佬和代表先生去国会参会时,政府代表要求代表们发言时,关于代表先生的表现,有这样的描写:
他们都面红耳赤非常激烈地指责政府的措施。可是你看我们的代表先生呢,他总是守口如瓶……他不必发言,不必争论,一到举手表决时,就少不了他,他赞成的那一边,那边就会压倒大多数取得胜利,他善于看风转舵呀。
代表先生参会时的表现,充分表现出他不为老百姓谋取利益,只求自保、见风使舵的人物特点。与后面他问乡巴佬:“你看见了吗?我为了你们谋取了多少利益呀。”形成鲜明的对比,其言行不一的丑态不言自明。
小说的结尾,乡巴佬对代表先生的权利表示质疑,代表先生便自诩带他去证实,千百人在短短的时间内举手向他朝拜,在他认为已经极大地彰显了自己的身份后,却没料到却被乡巴佬询问佛寺名字。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也是一个好寻根问底的人,就问他道:“先生,刚才个佛寺叫什么名字呀?”代表先生转过头来,看了我一阵子,支支吾吾地,几乎听不见回答道:“玉佛寺。”
在代表先生的眼中,民众总是马马虎虎,甚至是容易被蒙蔽的。所以他才会大摇大摆地带着乡巴佬去见证自己的权威。驻足的人们其实是在向玉佛寺朝拜,而并非向他致意,这种做法体现了代表先生为人十分虚伪,处事时轻易糊弄群众。
克立·巴莫把农民的愚昧无知和官员的虚伪善变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当时泰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社会问题,有力地揭露了政治不透明、政府不作为的社会现状。
3 语言特色分析
3.1 对比
克立·巴莫详细地描写了上火车前代表先生和前来送行的头面人物进行交谈寒暄,却对乡巴佬的出现表现得十分敷衍。明显不同的待人态度体现了代表先生表里不一、趋炎附势的人物形象。
张三李四一大群人都来送行,我对那些人也认识不了几个,那样子那些脑满肠肥的人是住在府城的有钱人……那些包围代表先生的人都是头面人物,我只好远远等着他……代表先生考虑了一阵子,说道:“行啦,你快上车,上三等车厢,人家来查票时,你就对他说,你是跟我来的就行了。”
此处突出了两处对比描写。一是将乡巴佬渴望去曼谷的激动和代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把代表先生在上车前对不同人明显不同的待人态度进行了对比。
3.2 夸张
在刻画主人公乡巴佬形象时运用了夸张手法,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车里都挤满了旅客。哪一节车厢也找不到一个空位。我想,算了,久久才一趟,坐免费车去逛曼谷,不能坐就站嘛,不能站就悬空爬着吧,我上了一节车厢,准备悬空爬着到曼谷去。
乡巴佬想到坐免费车宁可在车厢上爬着都可以接受,刻画了一个容易满足的农民形象。
3.3 反讽
小说的结尾,当乡巴佬看到千百个群众向代表先生致敬时,两人的对话讽刺十足。
我忍不住对他说:“够了够了,你着实伟大,我终于是深信不疑了。”代表先生说:“那么就回家吧,这回就不必半信半疑了吧!”
通过 “深信不疑”和“半信半疑”这两个词语的对比,既反讽了乡巴佬作为农民的愚昧无知并且容易被人蒙蔽,又反讽了代表先生的利用农民这一特点进行欺骗的虚伪面孔。
4 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乡巴佬逛曼谷》反应了克立·巴莫对泰国城乡落差的思考,揭示了曼谷和外府在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上都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社会现实。克立·巴莫对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仅集中在经济、文化上,更多的体现在政治上[3],寄予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
克立·巴莫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提炼虽平凡无奇但富有典型意义的情景,加以合乎逻辑的夸张,以展示人物的性格。在运用讽刺、夸张叙述描述人物方面也富有创造性,他能捕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行为语言进行描写,将人物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言行加以对比,从中揭示人物性格特征[4]。克立·巴莫的政治讽刺小说是当时同类小说先驱之作,是泰国文学领域的瑰宝,值得人们进行反思和研究,对后人创作政治讽刺小说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5 总结
本文通过对《乡巴佬逛曼谷》进行分析,介绍了以政治和讽刺相结合的小说题材类型,刻画了乡巴佬和代表的人物形象,又从写作语言特色剖析了两个不同阶层人物的言行,从而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弊病,最后分析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希望给进一步了解克立·巴莫政治讽刺小说的研究者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