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华裔女作家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变化

2020-11-18丁惠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21期
关键词:美国梦女作家华裔

丁惠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作为曾经激励无数年轻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一种思维方式,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都可探究到美国梦的存在。美国梦代表了美国人理想生存状态中的最崇高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向往财富和成功。在美国这个移民大国中,不同肤色的人们都对美国梦有着切身而独特的体会。华裔女作家的作品对美国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解读,也是对她们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从多元社会文化中寻求自我的努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梦这一主题的变化。

1 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

美国文学作品记载了一个由移民而形成的多元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也以不同历史阶段为节点构筑了一个富丽堂皇的美国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美国梦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美国梦的内涵也随着美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从殖民时期,由移民而带来的渴望平等自由,追求经济独立的思想萌芽催生了美国梦。进入建国初期,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给美国梦增加了深一层内涵,由西部拓荒和大淘金带来的对财富的热切渴望,为美国梦披上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的外衣,对金钱、财富和自我成就不加掩饰的追求,让美国梦更显务实和理性[1]。浪漫主义时期,人民在相对和平、富足的生活中激发了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让美国梦更具人文内涵。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大爆发,经济危机让人们意识到各种社会弊端的存在,美国梦脱去富丽堂皇的外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扭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相对和平和繁荣导致美国青年对未来感到迷茫,出现颓废和彷徨的情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重新踏上寻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旅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国梦都有不同的解读,但美国梦的内涵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人们歌颂梦想,赞美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并将梦想成真描述为理性的乌托邦境地,而梦想破灭后人们会感受痛苦、迷茫和挣扎,进而再次踏上寻求梦想的旅程。美国梦是美国历史发展的一部精神编年史,而美国文学作品则鲜明地记录并诠释着这种精神追求。

在美国的移民大环境中,华裔是一个重要因子,从清末的大淘金移民潮到美国近现代社会,一代代华裔在历史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对美国梦也有着鲜明而独特的感受。其中,“华裔女作家在双重文化影响下倔强地寻求立足之地,为女性身份、意识觉醒奔走呐喊”,在她们笔下,美国梦结合了华裔和女性的双重身份特征而彰显时代的进步力量[2]。

2 第一代华裔女作家的美国梦——从低层崛起和奋斗的欲望与努力

第一代华裔女作家的代表作是黄玉雪的《华女阿五》,这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自传体式的小说,1945 年一经出版就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至今仍被认为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华裔女孩玉雪在美国个人奋斗并取得成功的故事。出生在唐人街的玉雪,经过一系列挫折后突破传统重男轻女家庭的桎梏,理解并且接受美国个人主义信仰,努力获取个人功成名就的权利,在与沉重的儒家文化背景的抗争中成功走出唐人街并获得个人事业的胜利进入白人社会。这本小说情节简单,文体明了,主人公玉雪家境艰辛,父母重男轻女,有着十分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只有十一岁的玉雪白天帮助母亲操持家务,晚上接受父亲的辅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具有严明等级界限的中国传统家庭,玉雪虽然深得父母疼爱,但作为子女对父母只有服从。随着年龄渐长,玉雪在白人凯泽家帮忙做家务赚钱,并用赚来的钱供自己到公立学校上学。在和凯泽家接触以及接受的现代教育的影响下,玉雪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开始对父亲的传统中式教育产生了怀疑和反叛精神,与外界的接触让她获得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她逐渐接受了美国人民推崇的个人主义,开始抵制父母的命令,挑战父母的权威。大学毕业后的玉雪工作表现优秀,成为父母和唐人街的骄傲,并通过将中国饮食文化和陶瓷文化向美国白人的介绍宣传,以及与白人的交流沟通,最终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华裔女孩在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冲撞下毫无怀疑地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理念,摒弃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接受了个人主义思想,并经过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人生成就完成美国梦的故事[3]。在小说中,作者将玉雪个人梦想的实现和民族利益结合在一起,她大胆地追求美国梦并努力纠正美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一方面珍视自己的华裔身份,另一方面努力进入美国主流社会。

3 第二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美国梦——寻求社会身份认同和归属

《华女阿五》体现的是华裔女作家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接纳和追从,也从文化冲撞的角度诠释了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奋斗。到了20 世纪70 ~80 年代,以汤婷婷、林露德为代表的美国华裔文学,对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诠释和探索。

林露德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曾做过教师,对美国文化有着较深的了解,而且她的作品是通过大量的采访、调研而完成的,具有客观写实性。

《千金》是林露德的代表作品,也带有明显的传记性质,创作于1981 年,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讲述了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一位中国女性的故事。美国西部开发时,金钱驱使人们蜂拥至金城,西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辛,掘金人主要以敢于冒险的白人男性以及被雇佣来的华人男性劳工为主,华人女性非常少,而且19 世纪中后期的经济条件落后,美国当局排华严重,远渡重洋的华人劳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对华人女性也带有较多的偏见和排斥,各种因素叠加使得历史上对掘金潮时期的华人女性描述少之又少。

《千金》的人物原型为波莉·比米斯,1953 年出生于中蒙边界,原名纳顺拉鲁。纳顺拉鲁幼时家贫,家庭遭遇土匪打劫,父亲为换回粮食种子将她卖给土匪。几经辗转,拉鲁被美国人贩子卖到爱达荷州的一个华人酒店里,店主玩扑克牌时将她作为赌资输给了白人男性查理·比米斯。比米斯出身于新英格兰名门,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和波莉恋爱并给她自由之身,18 年后,查理受枪击被波莉救治,为让波莉能合法继承遗产,两人结婚并搬到鲑鱼河的一座农场里生活。

为了尽量还原人物真实性,林露德阅读了大量报纸报道、私人信件,并参考民间传说历史,走访波莉后人,在确保真实性基础上进行适当艺术加工,改变事件发生时间,添加虚构人物,让故事内容更加充沛丰盈。林露德承认创作《千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重塑华人女性坚韧顽强的形象,“改变在传统美国人观念中东亚女性过于温顺、屈服,缺乏主见的形象”[4]。在《千金》中,波莉从小就懂得吃苦耐劳,为帮助父亲养家糊口,裹足两年就不顾当时人们的偏见自愿下地干活,被人贩子卖到美国之后,她和其他华人女性遭到了美国当地少年的歧视甚至攻击,波莉毫不犹豫进行反击,打退美国少年。初到爱达荷州,人们称她为波莉,她坚持自己的原名为纳顺拉鲁,却被华人老板告知她是奴隶,没有坚持原名的权利。在波莉换取自由无望企图枪杀华人店主时,查理和店主玩扑克牌打赌最终赢回了波莉的自由身份,波莉对查理袒露,自己这一生屡次遭人贩卖,摆脱店主之后她不再属于任何人而只属于自己,她用积攒的金钱盖房子并经营一家小旅店。但她的说法遭到查理的反对,查理告诉她华人没有权利拥有土地,美国土地只有美国人才能拥有,而波莉并不是出生在美国,无法享有美国人的身份。同时,查理也表明自己可以帮助波莉建房子,也愿意借钱。

从查理和波莉的接触来看,这本小说带有明显的西部浪漫爱情特征,波莉的生活经历和以查理为代表的西部拓荒者的英雄形象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烈的传奇色彩和浪漫元素。同时,小说也并未隐瞒华人遭受歧视的现象,而是通过波莉的身份、经历、爱情和事业向人们展示美国西部的排华历史,以及处在这个时期的华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和抗争精神。小说除了讲述华人女性的遭遇之外,也有对美国西部男权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尤其是对当地的娼妓行业的描述。娼妓不仅包括被拐卖的华人女性,还包括大量的西班牙裔、墨西哥裔、南美法裔以及其他地方的白人妇女,各种国籍的女性被当做娼妓或者被卖给男人做妻子,也有部分妇女因疾病、饥饿丧命。波莉能最终获得自由是幸运的,但获取自由后的她却被华人群体视作异类,她只能向查理倾诉苦闷,表达自己对自由、独立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众多的细节描述了美国的排华历史,尤其是对于波莉缺乏身份认同感和安全感的描述十分真实而深刻。波莉因为不具备美国人身份害怕孩子遭受歧视不愿意和查理结婚,在两人同居18 年后,因为查理受枪伤,为让波莉顺利继承他的遗产向她求婚。后来两人搬到农场生活,家中失火,查理奋不顾身冲进火场救回一系列文书、证件和产权证等,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这些证件,波莉将一无所有。小说通过种种细节描述揭露当时“华人缺乏在美国社会,尤其是白人群体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也揭露了美国白人由来已久的种族歧视[5]。林露德也通过“千金”这个标题对中国传统男权文化中对女性的压制和摧残进行讽刺和批判,同时又通过波莉奋斗不懈的经历讲述了她最终和当地人们平起平坐,价值千金的一生。在这部小说中波莉既是女性崛起,不甘屈服的象征,又是一个果敢的拓荒者,一个光辉灿烂的人生斗士。

4 第三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美国梦——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对文化身份的定位

20 世纪80 ~90 年代,美国华裔文学进入繁荣时期,以谭恩美、任碧莲代表的华裔女作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以成长小说的角度探索了美国社会群体中少数群体后裔在青春期的迷惘和彷徨,尤其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母体文化和美国文化身份流动性而产生的混乱感,讲述了华裔女孩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寻找文化身份”的故事[6]。

任碧莲关注华裔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身份,尤其注重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感。《梦娜在希望之乡》的主人公梦娜和黄玉雪、汤婷婷、林露德小说中的主人公有所不同,她不再是被排斥在美国白人主流中的孩子,而是生活在富裕的中产阶级社区。作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移民,梦娜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困扰,在家庭中她要受到陌生而遥远的中国传统族裔文化影响,而走出家门,她所要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让梦娜感到困惑不解,她开始迫切地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因此小说的故事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小说中梦娜所感受的文化冲突来自三方,一是传统的中式家庭教育,二是校园的开放式流行文化,三是源自社区的犹太文化。最终梦娜开始排斥并试图摆脱中式文化的影响,而向犹太文化靠拢,甚至皈依犹太教,任碧莲通过梦娜的一番自白反映了第二代华裔对中国传统礼教的排斥,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国人身份的归属和认同。但是当梦娜向犹太文化靠拢之后,她却通过种种事件发现自己本质上还是一个中国人,无法完全摆脱中国文化的烙印,因此经过一系列的冲突、抉择,最终梦娜找到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美国现代文化和犹太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身份。

5 结语

以黄玉雪、林露德和任碧莲等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的创作结合了女性视角、女性思维,将女性意识觉醒、命运奋斗和身份认同与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文化的碰撞融合为一体,“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女性关于命运、生活的抗争和妥协”[7]。她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美国梦的追求和她们所处的时代、地位息息相关,第一代移民仍旧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梦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困苦中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人生理想。第二代更强调个人人生理想的实现,强调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奋争和崛起。第三代主要通过华裔子女的故事讲述中美文化的冲突,讲述青少年华裔如何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寻找身份定位的故事。

从三代华裔女作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华裔女作家的创作主题是在美国梦的体系下对女性、男权、自由和身份的探寻和摸索,通过批判、质疑、决裂、复合等多种割裂式的矛盾冲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多元文化体系下的坚持和发展。

猜你喜欢

美国梦女作家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华裔夫妇的奥斯卡纪录片
等待三天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等待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