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风对韵话沐浴
——漫谈扬州澡文化
2020-11-18蔡阳宏
文|蔡阳宏
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 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澡堂最早称为“湢”,是继浴盆的使用之后出现的。浴字在甲骨文中由“人”“皿”和四个小水点组成,像是一个人浴于盆中。甲骨文的“浴”字表明,商代已经进入用浴盆洗澡的时期。
《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已开始有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营业性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宋代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当时的浴室,又称为“香水行”,门上还挂一块“香水行”的牌子,有了商业性质的浴室,就逐渐产生了沐浴联。以此托物寄情、招揽顾客,读起来也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有一些沐浴对联雅俗共赏,体现了很高的文化品位:
香汤里有沉浮客;
水池中多健康人。
——男浴室
香生暖豆蔻;
水出新芙蓉。
——女浴室
以上两联上下联首字分别嵌入“香”“水”二字。
温凉恰好堪称泉浴;
寒暑相均可比天池。
这副凤尾格对联上下两句末字嵌入“浴池”二字。
池中汤温请君入浴;
足下顽疾由我来医。
荡漾香汤和气脉洗心涤虑;
淋漓津汗长精神振衣弹冠。
看这两副对联,谁还不去“医顽疾、长精神”呢?同时,古时的商业很讲究和气生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发生,因此有人就如此撰联:
身有贵恙休来洗;
年高酒醉莫入池。
到此皆洁己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上联的“洁己之士”,即“洁身自好”的意思,用来和洗澡相比,是非常恰当的。下联的“忘形之交”,即不拘形迹的知心朋友,语出《新唐书·孟郊传》:“少隐嵩山,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浴池中的人们赤身露体,岂不正是“忘形之交”?这副对联,诙谐中见巧思,虽然游戏于文字之中,却超脱俚俗之外,是浴室对联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扬州沐浴文化始于战国时期,兴于汉唐,行于宋元,盛于明清,传承和发展于当代。在扬州有句俗话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是扬州的早茶文化,“水包皮”则是扬州的“沐浴文化”。
在扬州的浴室,有各式对联,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读来饶有兴味。
永宁泉浴室
身离曲水精神爽;
步上瑶池气象新。
横批:涤垢
扬州老澡堂“永宁泉”距今一百五十年,建于清末,民国时期扩建,是扬州浴室的百年老字号之一,如今仍照常营业。
对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吴让之于咸丰六年书写。这副沐浴联的特点是通而不俗,好记,易懂,也有一定内涵。
扬州浴室
特别汽水盆汤;
卫生白石池塘。
苏唱街扬州浴室是扬州市的历史建筑,于1928年由上海人袁炳南建造,用罗马柱装饰店面,其上阴刻对联。1930年开业,属于扬州近代“洋气”建筑的典型,其内部布局显示出扬州沐浴文化特色,也是扬州百年老字号之一。
马市口五洲
三岁孩童须携带;
酒醉年高莫入池。
此联道出了扬州浴室忠告:预先告知浴客,孩童须携带,酒醉年高者莫入池,以保证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兴教寺又新池
共浴一池水;
分享四季春。
一副对联出神入化地写出扬州的又新池充满了亲情,这是一个四季如春的世界,更是一个休憩洗浴的最好场所。
北河下清泉
入浴突感全身暖;
出门顿生满面春。
用“入”与“出”作不同感受的对比,这是沐浴人的良愿。“全身暖”与“满面春”写出了人们澡后美好的身心感受。
西门街宁园
金鸡未唱汤先热;
红日东升客满堂。
扬州的浴室人,早起充分筹备,万事俱备,汤热气圆只待来客。
教场龙海泉
石池春暖人宜浴;
水阁冬温客更多。
石暖水温,虽是冬天,却春天一般和煦,这是扬州的浴室向整个社会的承诺。
仁丰里双桂泉
涤旧垢以澡身;濯清泉而浴德。横批:太液香波
“双桂泉”是一家建于民国初年的老字号浴室。此联告诉人们不但要讲外表美,还要讲求心灵美,扬州沐浴文化向浴客奉献的是内外合一、身心兼修的双重美。
湾子街双福泉
洁净浴池流涓涧;
源渊沧浪泛清波。
上下联十四个字,全是带三点水的字。
埂子街小三元
相看此际皆生色;
共涤以前旧污垢。
本联指出扬州的浴室有除旧更新之意,弦外有音,还有告别昨日、欣然生色之功。
另《扬州画舫录卷一》有联:“病疮结毒休来浴,酒醉年高莫入池”与“三岁孩童须携带,酒醉年高莫入池”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述对联说明,注重沐浴也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沐浴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一席之地。中国沐浴文化的传统,不仅在于发肤之康洁,而且更讲求品行之端庄、德行之良好。
以上沐浴文化联对出自于一些“老字号”浴室,老字号历史悠久,名传甚广,但目前这些老字号也面临着生存艰辛的问题。老字号未来生存的出路,还在于挖掘自身的文化积淀,开拓更深广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