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融汉宋,综贯朴玄
——读樊庆彦教授《苏诗评点资料汇编》

2020-11-18

中国韵文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底本评点苏轼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樊庆彦教授广为搜罗、纂集历代苏轼诗歌评点资料,将其汇为一帙并详为辑考,撰成《苏诗评点资料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下文省称《汇编》)这一苏诗研究力作,也是当下所能见到的苏诗点评资料的集大成之作。此书将汉学的考据根柢与宋学的义理阐释融通交汇,将玄妙而精微的文学思想、批评范式与苏诗接受背后所反映的时代思潮变迁,以带有朴学色彩的文献汇编形式清晰明确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必将成为苏轼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书。

“苏轼的思想对于国人生命灵性的启沃,盖不在孟轲、庄周之下,而恐远在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巨匠之上。他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实际影响,见于后人的著述文字者还属其次,更重要的是著见于文人学士的心灵。”[1](P2)这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历代学者对苏轼文学作品给予超乎寻常的关注与研究,而苏诗的评点便是其一大端。诗文评点往往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随笔札记而成的文学评论,其言简意深,于精微之中每发至论。但这种精悍的评注,又往往与评点者的研究领域、知识结构息息相关,“譬之折杖一枝,非邓林之大不能有也”,可以在自由灵活的短评中窥得评点者的文学思想与观念。因而苏诗评点材料无论是在文学批评史,还是在学术史的研究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阮元在为《十驾斋养新录》所做序言中,对汉宋之争做出了这样的评判:“学术盛衰,当逾百年前后论升降焉。元初学者,不能学唐、宋儒者之难,唯以空言高论,易立名者为事,其流至于明初《五经大全》易极矣。中叶以后,学者渐务于难,然能者尚少。我朝开国,鸿儒硕学,接踵而出,乃远过乎千百年以前。乾隆中,学者更习而精之,可谓难矣,可谓盛矣。”[2](P1)经学研究不外汉宋,两家互为胜负、各有浮沉,虽有“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则经义明矣”之论,但实际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仍限制着学人的研究路径。这种经学领域之争,对于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学研究也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长期以来,对评点资料的研究与运用,往往囿于一端。或过度偏于文献考据,或潜心着意辞章阐发,陷入了路径的偏狭与向度的割裂。因此广泛搜罗汇集苏诗评点,并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跳出既有的割裂考据、义理与辞章三者有机联系的藩篱,编纂一部历代苏诗评点资料汇编极有必要。

若想完成《汇编》这样一部著作,对整理者的知识面和学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整理者需要对苏轼诗歌具有深厚的学养积淀,对自宋至清期间研究者的苏诗评点作品有深入研究,并且对历代评点者的学术专长、文学志趣、师友交游等广有涉猎。同时还要在古籍整理方面具备才干,否则在浩如烟海的历代评点文献的处理中将会茫无头绪、治丝益棼。樊庆彦教授转益多师,治学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曾师从孙之梅先生、王平先生研习元明清文学,在较长的文学史阶段中都广有涉猎。后随黄霖先生从事研究工作,潜心于宋季诗文别集,其中尤以苏轼研究为专长。正因为有如此广博的知识面、开阔的学术视野与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做支撑,樊庆彦教授孜孜矻矻、广为搜求,兀兀穷年撰成了这样一部上乘之作。该书在资料网罗、底本选择、体例设计、提要写作等方面都有其可取之处,现试分述于下。

首先,《汇编》是目前对苏诗评点资料网罗最完备者。自南宋至清末的诸多评者都对苏轼诗文评点给予关注。据樊教授统计,其种类达到一百三十余种,涉及评者百余人。数量如此庞大的评点作品除却诸如《东坡先生诗集注》《施注苏诗》等广为人知者之外,尚有大量未刊评点以手稿本、批校本形式存世。这些未刊评点因其多属名家抄校及前贤手稿,往往藏于图书馆善本部门,难为读者所知见。樊庆彦教授辗转访书,过录整理诸多尘封各地的手批珍本。可以说,凡目前已知的苏诗评点资料,《汇编》悉予收录,为读者提供了当下最为完备的文献集存,堪称苏诗评点资料的渊薮。稀见材料往往被人视为枕中秘本、匿不视人,而樊教授将充斥着心血与汗水,一字一句手自笔录而来的稀见评点资料慨然化私为公,毫无保留地收入《汇编》之中,嘉惠学林甚夥。这也使得这部作品除却学术价值外,更带有来源于作者“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人格魅力,成为值得后世学者效法的高标。

其次,《汇编》在底本选择上别具只眼。樊教授没有选择古老名贵的宋元旧椠作为评语汇录的底本,而是选用相对平易的清乾隆二十六年查氏香雨斋《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作为评语汇录的底本,其理由在于《汇编》所收评点资料中以清查慎行批注版本为多,故而选为底本。藏书者往往以古老、稀见为贵,而研究者选取善本的参照则立足于文献整理的实践。四库馆臣目验诸多苏诗评本,认为“初,宋荦刻施注苏诗,急遽成书,颇伤潦草。又旧本微黯,字迹多难辨识。邵长蘅等惮于寻绎,往往臆改其文,或竟删除以灭迹,并存者亦失其真。慎行是编,凡长蘅等所窜乱者,并勘验原书,一一厘正。又于施注所未及者,悉搜采诸书以补之,其间编年错乱,及以他诗混入者,悉考订重编”[3](P1327),可谓是施注苏诗整理本最为精善者。宋代政坛上的政治斗争、朋党倾轧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苏轼诗文的命运也与之交织在一起而大量亡佚。查氏刊本除校勘谨严外,对散佚苏诗的辑佚亦着力颇深,“今从编简中留心搜辑,共得逸诗一百二十余首”[4](1111册,P11),为后世学者从事苏诗研究提供了相对完备的足本。精校精注、无脱无讹的查氏刻本忠实可靠,既为编者工作提供便利,更充分考虑到阅读、研究者需求,为读者提供了精审的苏诗底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学者阅读苏诗扫清了文本错讹的障碍。从《汇编》的底本选择上不难看出,樊教授对相关典籍下足了调查研究之功,具有深刻而精准的文献学眼光和“大道至简”的理念,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再次,《汇编》分类细致、依诗录评,体例安排得当。《汇编》将搜罗所得的评点资料依题下评、眉批、夹批、旁批、尾评等类别,胪列于相对应的苏轼原诗处。这种体例设计为从事研究工作者对读比较诸家异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省却前后翻检之劳,也为同类著作提供了可资效法的轨范。如《舟中听大人弹琴》“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一句,纪昀以为此句“‘独激昂’三字不似听琴,且与下文不贯”,王文诰却在夹批中指出“纪晓岚谓‘独激昂’三字不似听琴,此不懂琴者之言也。晓岚又谓此三字与下文不贯,彼何由知《风松》《玉佩》诸曲必非激昂者乎?所论甚谬”。[5] (P33)将纪昀与王文诰对于同样诗句的不同评价聚于一处,清晰地展露出二人评点的区别。纪、王两家针对同一诗句所做的不同评点,与二人的音乐观念密切相关,可以引发读者对纪、王二人音乐思想差异的思考,颇有启迪思索之功。

最后,《汇编》在通读考校评点文献的基础上“有璞而后施雕,有质而后运斤”,为所收录的相关文献撰写了广为阐发、多有创见的提要。这些提要既辨其版本源流,又论其评点得失,可谓是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的上乘之作。《汇编》并未止步于文献本体的“较量名数之异同,辨别音训之当否”,而是“学于形下之器,而自达于形上之道也”,对诸家评本进行了公允得当的提要式文学评论。如翁同龢跋《东坡先生诗集注》提要,《汇编》将对翁同龢生平与思想、生活时代背景的考辨与文学批评相结合,分析翁氏阅读、评点苏诗时正处于变法失败后,被“开缺回籍”“永不叙用”的坎坷境地。翁同龢“念念不忘‘神京’,并痛骂‘参大计’的庸流”,“在面对仕途坎坷、宦海浮沉时难以泰然处之”,[5](P11)这种心境必然会展露于苏诗评点之中。对翁同龢生平经历的考论,可以做到与其心意相通,遂能深入腠理,抉发评点者的心境秘辛。《汇编》勇立于文本考据与思想阐发两方面的交汇点,为今后从事此类资料汇编的研究者提供了足以借鉴的范例,颇具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通过上述例证,我们可以看到《汇编》一书为读者所提供的诸多便利。是书有功于后学者有三事。一曰广搜博采,诸家评本多有不为人知见者,考逸搜遗汇为一帙,既使学者得窥诸说崖略,又将前贤遗意发扬光大。二曰精校精审,无论是对作为底本的苏诗本身,还是对诸家评点,《汇编》均精校精审,勘误订伪,具析凝滞,但不妄改古书,“个别文字漫漶不清,又无他本可校,则一般保留原貌,不敢妄改”,其学风谨严可见一斑。三曰可资效法,《汇编》以独具匠心的体例设计和文艺学理论与文献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为后学者提供了榜样。总体来说,《汇编》填补了此前苏诗评点类文献缺乏专书、往往散见于多种资料汇编之中的学术空白,也是目前为止苏诗评点最为扎实、易得的文献集成。时间的磨洗会让真正有成就的种子从莠草中脱颖而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汇编》一书在苏诗研究史上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诚然,事物总是难以尽善尽美的,《汇编》在内容和体例两方面多有新创的同时,也在格式设计上存在个别疏漏。此书排版中,虽然不同评点之前的标识采用了加粗处理,诗题、诗句和诸家评点也采用改变字体的方式与苏诗正文予以区别。但诗题与诗句的字体选择过于接近且字号相同,题下评、眉批、夹批、旁批、尾评等不同评点亦采用同样的字体、字号,仍令人感觉不甚明晰。中华书局新出《毛诗传笺》以笔画粗细、灰度浓淡、特殊符号等技术处理,收得醒目易寻之效,如《汇编》排版时能予以参照,以更为显明的区别性特征对苏诗正文和诸家评点予以分别,将为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汇编》一书因其扎实可信的资料价值和别出机杼的体例编排,更因其以朴释玄、执两用中的气度,必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推重,其一版再版的未来是不难预见的。因而这一版式设计上的缺憾,只需要在下次再版时予以相应的技术处理便可得到解决。此处所谓区区小失,譬如白璧微瑕,不足为是书之累矣。

猜你喜欢

底本评点苏轼
“南橘北枳”:江南制造局兵学译著《行军指要》及其底本研究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书评点讯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新整理本《毛诗注疏》勘误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